史铁生简介及作品短篇小说78句精选

2023年09月23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史铁生简介及作品小说散文

1、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小说

(1)、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史铁生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2)、《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3)、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出血去世。

(4)、《史铁生书信序文集》I267/1420     社科第四图书借阅室

(5)、《原罪·宿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6)、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7)、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是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8)、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奶奶的星空》《命若琴弦》,散文《灵魂的事》《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合著)等。出版有中文版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英文版、法文版、中英对照版《史铁生作品选》等。 

(9)、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儿红红的,看着我。

(10)、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1)、史铁生给我们做的最好的样板就是他的文学留下了他的生命,给我们启示,对生命不放弃。

(12)、我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作品是1988年或者1989年,那时候我正参加《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班课程学习。辽宁省作家协会的《鸭绿江》杂志社,是全国第一家面向文学爱好者开办的函授课程。当时我在农村知道这个消息,连续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和六届的学习。其中在教材里选用的名篇范文中,我看到了《秋天的怀念》。

(13)、《史铁生精选集.3版》 I27/1303:3  社科第四图书借阅室

(14)、史铁生(男)(1951—)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5)、文学它的宗旨,哪怕是描写痛苦的,最终也是要像这样说的,描述社会的黑暗、负面儿是为了表达呼唤光明。那么我们也是,我们生命中生活中的这种不如意,通过我们对文学作品,文学艺术的喜欢,把自己的身心洗涤一下。让我们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现实,在现有条件下充分释放我们的快乐感,所以说幸福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的过去比。

(16)、史铁生这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最后一句话是最最动人的,那是千古人生生命的主题,“好好儿活……”啊!其实所有的作品,所有的人生都是这一个道理,最根本的就是好好活着!

(17)、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18)、可是在当时有谁会要一个双腿站不起来的人呢?人们认为手脚健全才能有能力,何况你还要一直坐着轮椅呢?曾经的他那么热爱田径的一名青年,突然之间不能在做自己最爱的事情了,内心很痛苦。后来的进入了工厂里面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写作。就在那个时期他创作了《我与地坛》。可是再后来发表的时候,母亲已经再也看不见了。可是病痛还是依旧的折磨着不肯放过他。再过了几年之后,他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从此之后只能插着尿管。而在后来,他得了尿毒症。由于病引起前列腺引起的疼痛,疼痛折磨着他无法工作,只能在床上躺着。前半生的他热爱田径,后半生的他热爱文学,所以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写作。那时候的他需要做透析,但是透析是十分之难受的。导致他身心都感到十分疲惫,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

(19)、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百年不过一瞬,而一个地名是恒久的,一个河流,是永远的。把自己的名字和河流、土地连在一起,那才是大成功!史铁生就把地坛变成了史铁生,所以说史铁生在散文《想念地坛》后边儿就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20)、《合欢树》是一篇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这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写就的散文,在向人们袒露这一秘密的同时,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于亡母的悼念与愧疚之情。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历来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母题之一。

2、史铁生简介及作品短篇小说

(1)、《史铁生哲思散文精品集》I267/575     第一图书阅览室

(2)、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3)、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4)、《合欢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5)、我等你,直到垂暮之年,野草有了一百代子孙,那条长椅上依然空留着一个位置......

(6)、同学们,你们可能从网络上了解到韩国男团SHINee成员钟铉自杀身亡的消息,他的遗言中提到“如果问我为什么死了,我会说是因为累了”。

(7)、《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8)、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9)、其实每个残疾人,他经历的残疾都是人间最大的痛苦。虽然残疾程度轻重不同,对个人来说都是最大的痛苦,但是当时我能坚持下来,一是家庭亲人的关怀,另外一个就是心中有念想。

(10)、《务虚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11)、今天,当我们在追忆“生活的勇者,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铁生时,是因为他的文章让人怀念,因为他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令人鼓舞,也是因为他释然面对苦难的彻悟令人敬佩。

(12)、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副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辩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

(13)、在1951年出生在北京,他学习成绩优异,靠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当时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年轻时候的他爱的热爱田径运动,并且从小成绩优异。是大家邻居口中的好学生好孩子。1969年的时候,他志愿到延安的农村插队。当时他发现自己经常腿疼,最开始觉得可能是太辛苦了,所以没太在意。可是没过多久他突然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里面。而他那时候被诊断为双腿已经残废,无法再能站起来了。世事无常啊,从那之后他的下半生就一直坐在轮椅上,但是家里人不愿意放弃母亲,为了给他治病,把所有的钱都花出去了,可是还是没有用。后来的她觉得自己不能再颓废了,所以就振作起来,到处找工作。

(14)、《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5)、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16)、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10月19日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著名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17)、我们残疾人兄弟姐妹现在唯一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自己,读书、阅读、朗诵,调剂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现实。需要我们阅读朗诵来给自己带来快乐。

(18)、《秋天的怀念》非常的短,大约就六百多字吧,但是这篇小文章却是大作品,他是史铁生这个名字第一次走向社会,被大众认可的一部作品,这是史铁生文学创作之路走向高峰的起点。而且这篇作品写的就是他本人的事,是他对母亲的怀念。

(19)、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可以说,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0)、一般而言,怀念母亲、赞颂母爱的文章总离不开对于母亲的形象、性格及其音容笑貌的描述。在《合欢树》中,母亲的形象、性格及其音容笑貌,是随着作者对于从十岁到三十岁有关母亲的几件往事的追忆由模糊而逐渐清晰起来的。对于这些往事和似水年华的追忆,构成了此文的重心所在。

3、史铁生简介及主要作品

(1)、在这棵合欢树的身上,寄托着母亲对于生命的期待,对于希望的憧憬,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它不再仅仅是一棵树,而是母亲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度重创之后,依然还能坚强地走下去的心灵支柱。

(2)、非得与众不同才行吗?我不这样认为呦。至少这孩子,不需要变得伟大,不需要比别人优秀。因为你看啊,他这么可爱,因此这孩子已经是与众不同的了,因为他诞生到了这个世界。

(3)、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

(4)、▲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与丰富的人生况味,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他的诗歌充满哲思与悲悯,想象奇特语言凝炼,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他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字,具有穿透时光与心灵的力量,并有一种对命运的诗意把握,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5)、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6)、史铁生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7)、《史铁生的日子》为谈话、书信集,收录了史铁生同好友及媒体的谈话资料,于日常言谈中窥见史铁生深刻的思想内核及他对日常事物的看法及思考,其中有与陈村的对话以及与南方周末等媒体记者的谈话,都能从中理解他豁达深刻的内心世界。书信部分则收录了史铁生先生同家人、好友的43封书信,让读者以更为自然随意的角度走进史铁生、了解史铁生、读懂史铁生,其中有与王安忆等的书信,有日常的对话也有对文学对社会的理解和批判。

(8)、文学创作其实就是写心里所想。巴金老人说过,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把心交给读者,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

(9)、《我与地坛》是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0)、《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11)、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12)、《散文杂文》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3)、《史铁生散文》       I267/3139         社科第四图书借阅室

(14)、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5)、《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

(16)、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7)、《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8)、史铁生在对合欢树的一“离”一“去”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浓烈的情感,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但这篇《合欢树》之所以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博得普天之下所有母亲与儿子的共鸣,还在于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一己之情愫得到升华,将自己母子间的真挚情感延伸到天底下所有母子的身上。 

(19)、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20)、内容如下:史铁生先生是一位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的现代文学家,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

4、史铁生的简介和作品小说散文

(1)、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2)、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3)、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中国母亲形象啊?孩子的痛苦,其实在母亲那往往是加倍的。但是她理解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而她宁愿自己默默承受所有的生活压力和痛苦。

(4)、史铁生先生的作品直至今日都一直受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在这个流量和娱乐时代仍然是众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5)、今天大家还都在接龙朗诵这个《秋天的怀念》,这个让我真的很怀念。我当年第一次阅读这篇小散文,真是受到极大的触动!

(6)、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7)、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8)、史铁生(男)(1951—)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9)、    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10)、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1)、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许纪霖

(12)、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13)、名言: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14)、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随笔思想深邃,文笔幽默,他从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出发,关注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困惑,探讨人生困境、社会弊病、精神歧途以及终极价值等问题,被誉为“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史铁生的随笔饱含沉甸甸的思想重量,文风坦诚温暖,有着激励人心的人格力量,语言字字珠玑,闪烁着灵性智慧的光辉。

(15)、《务虚笔记》是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的长篇小说,叙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本书是史铁生首部长篇小说,也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

(16)、《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和赞美。

(17)、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

(18)、《插队的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