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及临刑还债73句精选

2023年09月2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苏格拉底的下场很惨

1、苏格拉底之死的前因后果

(1)、法国画家雅克-路易·达维特,1787年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阳光照进监狱,死亡之神在空气中盘旋。在亲友学生一片愁云惨雾、掩面哭泣的时候,只有苏格拉底还在滔滔不绝地演讲,他要把他为什么如此选择告诉人们,一只手高扬着,表达着他宁死不屈的意志,另一只手轻轻地接过盛着毒酒的碗。人性的高扬,比阳光更热烈。两千多年后,达维特显然理解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2)、1999年,22岁的罗翔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开始在外兼职讲课。

(3)、去年3月9号入驻b站,第一条视频就冲上四百万播放,拿下日榜第一。

(4)、一个人如果过于狂妄,最终只会引火自焚。《任正非正传》一书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5)、到了读博的时候,他在中青院进行函授课程时,已经能够在台上自如地讲话。

(6)、在我们看来,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哲学,不遗余力探索人性与道德,最后却死于同胞,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悲剧。

(7)、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都会理性地面对自己,他们懂得自己只是一个一日三餐的普通人,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也没有未雨绸缪的能力。

(8)、就连他本人都没想到:“我没想到,大家最喜欢的网课,居然是刑法课。”

(9)、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10)、那时罗翔才真正知道,“我的偏见有多么可笑和愚蠢。”

(11)、100年后,中国商朝的开创者商汤,也颁布了重要的军事法令《汤誓》。严格地说,《汤誓》是一部战前动员书。当时商汤正兴兵讨伐夏桀,此人深谙宣传大法,为了一举消灭夏桀,临战之前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历数了夏桀的暴行,还规定了一系列奖惩制度。

(12)、罗翔活得太清醒了,一语戳破做梦人,他有过虚荣,但他时常能从虚荣中得到教训,让虚荣这巴掌不仅挨在脸上,也要打进心里。

(13)、完成本科学业之后,罗翔决定读研,可这一来二去,父母担负他本科的学费,还得付他读研的学费,罗翔过意不去。

(14)、差异群体之间的误解与沟通难问题逐渐尖锐,以至于有独立思想的人,不得已选择放弃交流,保持沉默。

(15)、“希望笑过之后大家能正确认识刑法知识,也认识到幽默背后的无奈。”

(16)、牛奶刘奶奶,他傻傻分不清。同学听完,目的达到了,笑着走回家,罗翔却心情愈加沉重,灰头土脸地回了家。

(17)、在《脱口秀反跨年》中,罗翔幽默地回应了此事:“这是好事,这提醒我,荣誉是有限的,德行才是永恒的,我时常记在心里,但告诉自己千万别把他发到网上。”

(18)、苏格拉底听到对他的指控后本来可以选择自愿流放。但是他依然留在雅典,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法庭的陪审团大约由500人组成柏拉图的《申辩篇》记载了苏格拉底为自己的辩护,这是对他理智能力的光辉证明。他有力地揭露了原告的动机和他们指控根据的不充分。他强调自己对雅典的毕生忠诚,他提到了他的军旅生涯和在审判将领的事件中对法律程序的维护。他的辩护是强有力的论证的典范,完全建立在事实和讲理的基础上。当他被判有罪时,他还有机会提议给自己定什么形。苏格拉底不但坚信自己无罪,而且他坚信他这样的生活和教到对雅典是有价值的,他提议雅典人应该让他得到应得的奖赏。苏格拉底把他自己和“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赛车、赛马夺冠的人”作了比较,他说,“这样的人只是让你们表面上快乐,而我是让你们真正地快乐。“ 因此他说,他的奖赏应该是”由城邦出钱在名人院里奉养他“,这个礼遇是只有声名显赫的雅典人、将军、奥林匹克冠军和其他杰出人士才能荣享的。陪审团在他的傲慢面前颜面扫地,最后判处他死刑。

(19)、只是在沟通与交流的时候,把握度、听意见、接受不同的声音,还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

(20)、接着罗翔又说:“我这位当事人年纪很小就出来打工,以自己的能力为家庭做点贡献,他刚进入社会就像一张白纸。这次就是白纸上出现一个污点,希望污点不会扩大,未来更好地开始他的人生,所以希望从轻判决。”

2、苏格拉底之死及临刑还债

(1)、没过多久,苏轼先开口说道:“大师呀,我看你像一坨屎。”

(2)、其次,两个人都很喜欢diss。苏格拉底没有机会在政界施展才华,就到处跟别人辩论,聊聊婚姻啦、爱情啦。墨子呢,则喜欢找各国君主理论,无奈的是,很少有人听他的。

(3)、成绩出来,罗翔第一名。他可开心了,立马就把找到的工作辞了。

(4)、身为法哲学研究生,我很容易被归类是后者,是「不知道书读到哪裡」的书呆子;庆幸没人对我说「等到亲朋好友被杀你再来谈废死」这种话,当然,我也不会愿意为了取得谈废死的资格去牺牲身边挚爱。但如果可以的话,我会试图思考、呈现在这些矛盾与衝突中的一些要素;我相信,这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面对死刑这烫手山芋。本文即为我的尝试。

(5)、可惜,很多人只会陷在自我优越的感觉里,裹足不前,必然成不了大事。

(6)、  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商鞅,都不免令人感叹。人生一世,莫贵于生命。商鞅不愿俯首就毙,百般挣扎,虽然最后失败,然而就其挣扎本身还是体现出了一种可贵的努力。

(7)、直到有一次,罗翔遇到一个老太太,她穿得破破烂烂的,背着一个不堪入眼的麻袋。罗翔以为她是来乞讨的,便准备给她一点零钱。

(8)、生活中总有些人,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比别人强,简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书。浑身散发优越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恰恰是这种人,成不了大事。

(9)、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

(10)、后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苏格拉底不离开雅典,因为雅典曾明确表示过,如果他们的处理与判决不能使苏格拉底感到满意,他完全离开雅典,避免死刑,而如果他不选择离开,就必须接受雅典法庭的判决。

(11)、审判苏格拉底的500人议会是一个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的机构,雅典虽然在当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但是对民主本身却没有设立任何的制约机制。凡是公民大会或者500人议会通过的决定,都拥有最高的权威,因为这是雅典公意的体现,而公意永远是正确的。

(12)、唯有不高看自己,不低估别人,以平等之姿相处,以平和之心相交,才能更好地笑看人生。

(13)、有人估算过,爆红之后的罗翔,身价至少超千万。

(14)、于人而论,好为人师者往往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带来不适感、不安全感。让别人不舒服,最终的苦果肯定自己来吞。

(15)、孔子也曾说过:“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16)、“抢不到课,我就去蹭课。蹭课也难,每次上课前,我就去阶梯教室值班大爷那里借板凳,见缝插针坐在走道里。板凳四四方方窄窄的,坐久了硌得屁股疼,就这样还得早去,去晚了板凳都借光了。”

(17)、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

(18)、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苏格拉底在一生的辩论中所惯用的技巧。他称自己为助产士,顾名思义助产士只帮助别人生孩子,自己却不生育。他的辩证法与助产士的共同点在于,他只提出问题,而自己却不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向别人提问题而最终把对方引向一个与自己的立场矛盾的点上。支撑他与别人谈论的动力,是一天他的朋友开瑞丰到德尔菲神庙问是否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祭祀回答说没有,他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并决定亲自去检验一下神的意旨的真理性,然而在与形形色色的人交谈后,由于苏格拉底所使用的辨证法,让所有的答问者都没给出一个能让苏格拉底感到满意的答案,因此苏格拉底领悟出一个道理,别人没有智慧的原因在于他们自认为有智慧,他比别人高明与智慧的地方在于他一无所知。

(19)、念博士期间,他很喜欢组局喝酒,酒桌上他谈笑风生,与朋友们聊政治聊理想,聊着聊着自己都会被自己感动,哭得撕心裂肺。

(20)、公元前399年,古希腊70岁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又过了9年,在东方的中国,商鞅呱呱落地。52年之后,名震一时的商鞅被杀。苏格拉底,有很多机会选择生,但是他都放弃了,是他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死。商鞅临死之前,采用了多种手段,希望挽留生命,但最终没有成功。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是一个成功者,商鞅是一个失败者。

3、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1)、有名的“许霆案”,在罗翔的嘴里,也多了几分温情,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夸夸其谈。

(2)、“天啊,仅仅是问个路,一个六旬开外的老人居然向我下跪。好像内心的虚无就是在那一刻开始瓦解。”

(3)、“我只是被时代选出来,有资格代替他们发声的人,而不是一个流量。”

(4)、罗翔不但是B站迄今为止最快达到千万人关注的“头部Up主”,还是央视网评出的“2020年度法治人物”,和各大综艺节目争抢的嘉宾。

(5)、这显然是走了极端,学习任何知识,都只是丰富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去生存。无论有多少个看起来合理的理由,也不能为极端做法去释义。

(6)、像这样过于把自己放大,太得意忘形的人,下场往往都很惨。

(7)、在托克维尔看来,这种不受法律制约的无限权威,永远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因为只有上帝的智慧和公正才能享有无限权威而不致造成危险。人世间没有一个权威有资格去行使无限权威。无论是以国王的名义还是以人民的名义,以民主政府的名义还是以贵族政府的名义,只要它行使的是无限权威,那么这就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

(8)、不知道这篇《汤誓》发挥了多大作用,总之,商汤最后打败夏桀,走上了人生巅峰。

(9)、法治要求慎用死刑。在大卫的著名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主人公裸露的瘦弱身子衬托出坚强的意志,一边高举左手对弟子们谆谆教诲,一边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酒杯,老师的淡定无畏和学生的聚精会神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本是恐怖的死亡场面,震撼人心。

(10)、伯里克利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与政治家,以他被冠予雅典第一长舌的口才,领导着雅典人民抗击着以斯巴达人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军队的进攻。然而,祸不单行,当斯巴达为一方的军队在公元前429年再度入侵雅典时,城内却爆发了一场瘟疫,不仅伯里克利本人染病而死,雅典的军队与人口也锐减大半,在此之后,雅典人在与对手的交战中几乎没有取得过一场胜利。但后人们对伯里克利议论与肯定最多的,是他对雅典的政治与经济作出的贡献。在当政期间,他积极推动着政治民主化改革,扩大雅典民主机构的公民大会的权利,制定宪法,废除选举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把梭伦创建的初级民主制度的进行了更加完善的修正。可尽管雅典的民主政体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民参政的范例,它的运做却异常复杂与古怪,因此雅典民主政体为以后人类民主制,奠定的更多是它全民参与的决策模式与多数人议政的可能性,而非是它的具体运做机制,总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伯里克利领导的雅典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苏格拉底就诞生于此时。

(11)、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沦落到如今难以安身立命境地,下场也真的是有点惨。

(12)、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 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

(13)、这对比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长篇大论,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这份谦逊太值得,太珍贵了。

(14)、我们之前发布了几次非常火爆的哲学创意T恤活动

(15)、现在看来这是非常凄惨的故事。一个处处关注大众幸福生活的人,终被自己的同胞杀害,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最后是非常从容的。面对死亡,这大概与他对死亡的思考有关,他就认为

(16)、正如他在百大UP主颁奖典礼上说的,“我意外地拿到了一个聚光灯下的剧本,也感到了有一些沉重。只是一只无形的大手把你托举起来,至于这只无形的大手会把你带到何方,你也不知道。只是在被托举的时候,你得做好该做的事情,并从容地接受未来将要下场的命运。”

(17)、中世纪的神学家阿伯拉尔在回忆录中说到,一个哲学家为什么不能有爱情和家庭?很简单,当他思考着人类最高深的哲学问题,在思想的海洋里尽情漫游时,突然听到孩子哭了,或者老婆吵吵闹闹了,哪还有心情去思考?家庭琐事简直就是哲学的天敌!不知道是不是上帝的惩罚,在一次激情过后,阿伯拉尔便惨遭阉割,除了献身于哲学和神学,他不再有任何冲动。

(18)、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常常与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一起参禅、悟道。

(19)、他为了自己的哲学事业,抛家弃子,其实这种悲凉,他内心是明晰的。

(20)、俗话说得好:“自信是一回事,但是盲目的自信只会带来灭亡”。

4、解读苏格拉底之死

(1)、阿伦特认为,政治/哲学之间存在一种内在张力,这张力自古希腊起一直存在。如我们所知,哲学家是在追寻著关于真理、关于永恒事物的问题,典型的例子像是苏格拉底。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不断去追问别人所拥有的知识,透过那产婆式问法,会一直死命地追问对方「为什么这么说」,一步步地企图使事情更通透自明。但大家也知道,苏格拉底最后被当作雅典的祸害,被雅典公民给处死了。苏格拉底最后无法说服法庭,也无法说服他的朋友。说得惨一点,这国家不需要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为我们揭开了把哲学放入政治领域的冲突与悲剧。

(2)、当时,法律是热门专业,父母便“哄骗”他:“学法律吧,法律不需要开口说话的,你看看那些律师都是埋头写东西的,哪需要讲话?”

(3)、一般而言,人们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命运刀俎下的鱼肉,纯因运气而产生悲惨处境;人们希望可以尽量改善这些运气的要素,尽可能让人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去决定和支配自己的生命。

(4)、就算光辉退去,初心依然不变,罗翔始终都只是一个普法工作者,只是想将法律知识用最幽默的话讲解给大家听。

(5)、商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到底心怀怎样的念头,我们至今已经无法弄清。但是,商鞅在拼死延续生命,这是没有问题的。就这努力而言,是否也可以获得一些尊重呢?

(6)、《央视专访罗翔:从刑法学教授到短视频博主》

(7)、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8)、苏格拉底肯定是早就想清楚了,他不可能不考虑生死问题。希腊人投票决定了他的死,而他一直是希腊民主制度的拥护者,他反对的是希腊的堕落,他希望希腊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然而,悲剧就在这一刻发生了。他的理想显然没有得到希腊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相反,他们把苏格拉底看成了破坏者。在他的生命和雅典制度之间,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放弃了前者,当我热爱的国度对我犯下错误的时候,我当如何选择?苏格拉底说:让雅典人杀我吧!宁为受难者而死,不为叛逆者而生。作为教育家的苏格拉底,他希望用自己的死再完成一次教育活动,他想自己的死会成为雅典的一个经典教材。为理想而死,不是可怕的事。

(9)、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小A错就错在他没有足够的尊重别人,用自己的三观来给别人贴标签。后来小A因为业绩不佳,被老板开除了。

(10)、这也是他难以忘怀的糗事。小时候他内向自卑,不爱讲话。

(11)、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莫名其妙自带优越感的人:

(12)、刚工作的时候,各地学校抢着让他来讲课,可他谁也没瞧上,嘴上常说“whocares?”

(13)、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个体有了更多接受外界信息的机会,也有了更多表达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