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111句精选
孔子的故事小学生阅读
1、孔子的故事小学生阅读视频
(1)、作者: 李长之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年: 2011-7-1ISBN: 9787539166254
(2)、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3)、“当然想了,母亲肯教我吗?”孔子显得很兴奋。
(4)、 关于孔子和这群著名的学生,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本周六下午,欢迎您与我们一起,跟随张小椿老师,分享这其间的智趣故事。
(5)、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6)、所谓‘四恕’一是要侍奉国君,有国君不去侍奉,一当官就求取个人得失,这便不是恕;二是要孝敬父母,家中有父母双亲不去孝敬,却要求自己的儿子孝敬自己,这也不是恕。
(7)、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8)、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9)、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0)、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11)、后来,孔子收的学生达到了三千多人,其中特别优秀的就有72个。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都成为了当时各国的大臣,为老百姓们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呢!而孔子原本也想当官,他曾经带着一部分弟子周游各个国家,希望国家的大王都能用仁慈和道德去治理国家。只可惜当时国家之间都忙着打仗抢地盘,没有一个人听孔子的话,孔子见自己得不到重用,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教育与编书上。他把当时各地的民歌汇集到一起,编成了一部叫《诗三百》的书,这本书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做《诗经》。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师,便把他平日里对学生的教诲编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论语》。直到现在呀,我们还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不少的知识呢!
(12)、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13)、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14)、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15)、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
(16)、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
(17)、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18)、颜征在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尽管才六岁,可讲的话,做的事已远远不是六岁的儿童所能达到的深度了。问他,“你也想读书吗?”
(19)、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20)、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够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2、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
(1)、“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2)、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3)、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金桥校区五5班的辛文。今天我和爸爸跟大家一起分享中华名人故事之儒家学派创始人——圣哲名师孔子的故事。
(4)、“好,明天就教你认字,开始学习读书就是学生了,不能象从前那样贪玩了,记住了吗?”孔子高兴地一个劲点头。
(5)、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
(6)、孔子逝世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旧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积淀。
(7)、这时,颜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见鸡冠花下,一只大红公鸡正在仰脖高吟,于是灵机一动,对道:鸡冠花下鸡观花。其实,孔子说出上联后,也没想到可对的下联,没料到颜回对的如此工整,贴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8)、孔丘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9)、“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10)、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11)、这句话出自《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12)、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13)、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14)、“我不做管庙的官。”孔子仰起脸说:“我要象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15)、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16)、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17)、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孔子的小故事篇6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孔子的小故事篇7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孔子的小故事篇8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孔子的小故事篇9《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够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18)、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19)、张小椿,屏西小学语文教师,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师从著名学者林金水先生、谢重光先生。喜欢阅读,热爱写作,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会讲、爱讲历史故事的孩子王”。主持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研究》,编著出版《世说新语》(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和《读诗赏画》(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20)、“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3、孔子的故事课外阅读
(1)、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2)、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3)、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丘让路。孔丘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4)、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5)、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6)、那孩子答:“我叫项橐。”孔子的小故事篇3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7)、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8)、可以登录www.shangshu.com尚书网
(9)、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10)、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就病逝了,母亲颜征在带着哥哥伯尼和孔子克勤克俭,在其父亲的接济下,温饱才得以保障。
(11)、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12)、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13)、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14)、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15)、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16)、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17)、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18)、他爸妈七手八脚抱他起来换席子,他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死掉了。
(19)、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20)、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教育家。他的一些教育思想与方法,即使到今天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有些还与现在做老师,做班主任工作有相通之处。
4、《孔子的故事》课外阅读测试
(1)、五十知天命,短暂从政,理念不合带弟子出走卫国;
(2)、第一个故事:鲁国国君说,凡是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沦为奴隶的,鲁国公民可以花钱赎回,回到鲁国后可以到政府报销所花的费用。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外国发现了一个鲁国人在当奴隶,因此把他赎了回来,回国后还没去政府报销,因此赢得了鲁国人的称赞。可是孔子却教训他说,你这样一做,别人就不好意思去政府报销赎奴隶的费用了,在赎与不赎的问题上就会犹豫,很多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就因此不能回国,国家大好的政策就会被你败坏。
(3)、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4)、小学必读|长亭外,古道边,《城南旧事》忆童年
(5)、 雄鸡想必大家都见过吧!雄鸡好斗,它们老是把屁股上的羽毛翘得高高的,平日里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豚就是猪的意,豭豚就是没有阉割的公猪,这种猪长着长长的獠牙,一身的蛮力。而我们这位子路同学,头上的帽子插着几根雄鸡毛,腰上别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大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子路那种不可一世的样子。
(6)、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7)、看完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不知怎的就想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么一句话来。
(8)、仲尼想了想,表示一定要做个善于三思的君子!
(9)、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10)、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11)、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12)、而孔子教学生也很有一套。有一次,徒弟子路急匆匆地跑过来问孔子问题,“老师,如果现在有一件我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我要不要马上去做呢?”孔子不急不慢的看了子路一眼,说“你有很多长辈和兄弟,他们都有不一样的见识,你应该先问问他们的意见再做决定。”子路听到后虚心地点头,接着就向孔子告别。不一会儿,另一个徒弟冉有也慢慢的走了过来,他也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可孔子却回答说“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就马上去做吧,老师我支持你!”冉有听完后大受鼓舞,拜别孔子后就离开了。一直在旁边站着的弟子公西华摸不着头脑便问:“孔子他们两人明明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却得到了不一样的回答呢?”孔子笑着说:“子路做事比较轻率,我需要让他多考虑考虑做事的后果;而冉有做事经常犹豫不决,所以要鼓励他果断一点。他们两个是不同性格的人,要是我用同一种方法教他们解决问题那就是害了他们呀!”公西华听完后大为震动,对孔子更加佩服了。
(13)、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14)、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15)、“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16)、孔子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孔子小时候非常刻苦好学,他在四岁时,就已经会念上百个字了。有一次孔子新学了几个字,他的妈妈想在第二天考一考他,于是小孔子就坐在家门口用树枝在地上练了一天,到了晚上,小孔子还想要练习,可他的哥哥见天气变凉了,不忍心让小孔子离开被窝,就让小孔子直接用手指在他的肚子上比划,这小孔子呀就趴在哥哥的肚子上写字。每写一个字就念一遍,等到半夜,小孔子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不知不觉就趴在哥哥身上睡着了。就是凭借着这股刻苦的劲儿,孔子到了三十多岁时,他的知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可是孔子却发现,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读书,普通的老百姓压根就找不到地方学习,他感到非常可惜,于是他打算创办学堂,并对外宣布只要是诚心来拜师学习的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每年就只收十条肉干当学费。这下大家伙可高兴坏了,纷纷拎着肉干过来拜孔子为师。
(17)、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18)、第一个故事:鲁国国君说,凡是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沦为奴隶的,鲁国公民可以花钱赎回,回到鲁国后可以到政府报销所花的费用。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外国发现了一个鲁国人在当奴隶,因此把他赎了回来,回国后还没去政府报销,因此赢得了鲁国人的称赞。可是孔子却教训他说,你这样一做,别人就不好意思去政府报销赎奴隶的费用了,在赎与不赎的问题上就会犹豫,很多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就因此不能回国,国家大好的政策就会被你败坏。
(19)、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孔子的小故事篇2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
(20)、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5、孔子的故事小学生阅读感想怎么写
(1)、第十五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山东赛区如何参赛,一文读懂!
(2)、颜征在没想到,这次观看郊祭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学着主祭人的摸样逐节戏演。
(3)、颜征在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学会了礼制,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
(4)、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5)、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6)、大学时候读《论语》,如今工作三年再重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7)、孔子六岁时的某天,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鼓乐之声,很是热闹,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觉得好奇,打开大门,站在台级上朝远处张望。只见一只郊祭的队伍从前方走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主祭官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唱:“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
(8)、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保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9)、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11)、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12)、但是这些事情不仅没能让孔子沉沦下去,反而让他在经过了挫折后更加发奋了。
(13)、“当然想了,母亲肯教我吗?”孔子显得很兴奋。
(14)、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15)、孔丘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16)、古人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自己警觉的铭文(格言等)。“欹器”并不叫人无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满,因为,灌满水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17)、第二个故事:孔子的一个学生在河边散步时,刚巧发现有人落水,落水者的亲人说,谁能救落水者就奖励他一头牛,孔子的学生跳进水中把这个人救了上来,并高高兴兴地领走了牛。别人都骂他贪财,可是孔子却表扬了他,说你为大家做了一个榜样,今后再有人遇到险情,大家都会奋不顾身,整个国家就会有许多人因此而得救。
(18)、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19)、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兄长, 母亲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20)、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1)、小学必读|《奇妙的数王国》一场数学与阅读的奇妙相遇
(2)、其实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是文科创新班学生,好学深思,善提问。他是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的想法是超越当时世俗的束缚的。
(3)、史书有言,孔子母亲在他刚三岁时,就教他读书识字,四岁时,他已会念百余字。
(4)、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5)、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啊。”
(6)、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7)、小学必读|《稻草人》: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告诉人们?
(8)、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9)、“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10)、“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11)、大概是因为劳累过度,孔母在孔子17岁时也永诀人世,经受如此重大的挫折,反而磨练了孔子的意志,使得他在后来的几千年领受着自己的崇拜者的狂热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