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唯心学派90句精选

2023年10月04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王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吗

1、王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吗对吗

(1)、如果把“心即理”当作一个命题,那么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二是“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即理”若从功夫论上去理解,则是针对先儒格物之学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纠正“务外而遗内”的流弊。虽说惟格物穷理才能尽性,但穷理的功夫不能向外物上去做,而是要反求诸己,反身而诚,往心体上下功夫。后者可以理解为从本体论上解读“心即理”,“心”其实就是“理”,“心”需要向“理”靠拢,也就是说离开物理,也无吾心,这足以说明心学并非唯心主义,做事主要原因在主观而不是客观。

(2)、致良知的修养学说。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其实也是强调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境界。

(3)、不过,这个唯物与唯心之间对立的问题,不是这里所要讨论的。这里所要讨论的,是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朱熹学问的关系。朱熹要讲那个在心之外的天理,它客观地在,人要通过格物去认识它,认识天理之后,便按照天理去行(实践)。

(4)、因为,人的一切感受、情绪、思想,都是由心所发,控制了心,就能控制对世界的感受、情感、认识。三教都认为,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我,它与天是一体存在,它就是最公正的,最知道生命该往哪里去,事情该怎么办,只要把人的后天私欲尽可能地除去,这个本我就会显现并发挥主力作用,决定人的行为。从科学角度说,有没有这么一个东西呢?现代心理科学认为:有!

(5)、王阳明先生说过“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佛家追求的是明心见性,儒家则主张穷理尽性,认为只要观察就能明理,朱熹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王阳因为这样格物而致疾。

(6)、致良知,还有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论断: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认为:即使是平凡普通的人,只要肯努力学习,去除私心杂念,使心纯为天理,也能成为圣人。普通人成圣与孔子的区别就像一两的金子与万斤重的金子,分量相差悬殊,但成色十足都是纯金。用纯金来比喻圣人,用纯金的分量比喻圣人才智大小,主要不比金子重量,而比金子纯度,能力大的做出大的贡献,能力小的做出小的贡献。可以进一步引申为: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活出自我。这绝对是灰黑色的封建王朝画卷中,彩色而炫目的那一笔。

(7)、自孟子以降,经禅宗,到王阳明,所讲的“心”,既不可译成英语中的heart,也不可译成英语中的mind。前者可以是指“心脏”,后者是指“心智状态”或“意识状态”。它们都是科学的对象。前者是生物学的对象,后者是心理学的对象。

(8)、②王阳明的心学不符合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总而言之来论。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代表了新的儒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主张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完满,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9)、唐代的禅宗心学为宋代、明代的儒家心学作了极重要的准备,提供了很丰厚的思想资料,这样才会有王阳明学说作为心学的最高峰。阳明之后,心学渐衰,程朱理学长居主导意识形态之地位。再后来,西学东渐,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西学遂大行于天下,直至今天。

(10)、“气”的分歧。陆九渊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以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11)、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12)、比如镜子本身是可以照出事物的,但是蒙上了灰尘,照不出来,那你只要把污垢去掉,就可以照出来了,这是不是比朱熹没有镜子硬生生去造一个镜子出来容易的多?比如人们走远路,很累了,问目的地快到了吗?回答不远了,就在前面,人们的信心就来了;如果说还有很远很远,人们马上就气馁了,路实际上还是那么多路,没有减少。这是一样的道理。但王阳明的办法,能让普罗大众感觉通往圣贤的路比之前容易了,减少了人们的畏难情绪。但实际上是什么呢?不管是朱熹的搬进来的办法还是王阳明的激活的办法,其实都是搬运工,是很累很辛苦的事,在实际上不好比较谁更难谁更容易。所以中国迄今只有两个半圣人。但是从立志、从鼓舞人心的角度看,王阳明的思想更有意思,更有想象空间。所以,近代以来,王阳明的思想比朱熹的思想更火爆,更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

(13)、“心即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良知、善恶、对错、准则都在我心中,我的意念所想,对的便知道是对的,错的便知道是错的,丝毫也隐瞒不了。不要欺骗自己的心,按照自己的心去做,善的便能保存,恶的便能去除。王阳明还举例说:即使是盗贼也明白自己不应该偷盗,如果喊他是贼,他也会不好意思,藏在心中的道理是泯灭不了。

(14)、伟大人物毛泽东认为:“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15)、如果了解了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实际利益,主要体现在对人心的提升和支撑上面。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流,包括了所有民间流传下来的文化形态,比如戏曲、杂技、手艺、武术、各种群众娱乐活动等等。

(16)、然若伴随以重功利、轻道义之心,视荣耻为无物,以竞争为唯久之,社会信任必将难以存焉。故而,重温阳明心学,再启中国文化精神之源泉,是当今不可或缺的。

(1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能发表出来,供我们学习,幸之大焉。

(18)、但就是这样一个官宦弟子却做到了“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尤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还是一名军事干才,平叛剿匪均立了大功。

(19)、旨在凝聚一批下学上达致力中华文化产业发展、

(20)、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并不是唯心主义,“心即理”也不是唯心主义,“心即理”只是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论

2、王阳明唯心学派

(1)、心不安是有“声音”的,这“声音”便是良知的呼声。全部阳明心学就是引领我们去听到这个来自心的呼声。因此,阳明心学可概括为三个字:“致良知”。

(2)、西学若果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即我们民族安心立命的问题,倒也罢了,何需再谈阳明心学?心学之被淡忘,似乎是一个走入了现代化进程国家的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是,西学(西方的自然科学、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西方的哲学)是不能解决中国人的人生观问题的,因为人生观的要点,是“心”之安顿的问题。

(3)、在这个背景下,就好理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这里的“知”就相当于是刚才说的上天为你设置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潜在的存在,比如“甜”的味觉、“酸”的味觉等等,都给你准备好了,但是倘若你一辈子没有吃过甜的东西,你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甜,尽管你有甜这个味觉,这个吃的过程就相当于是“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这件事。所以王阳明的知、行是不可能分离的,知和行看上去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不可分割,分割了就没有意义了。这和马克思主义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有点相似,但本质上他们不是在一个维度说事。王阳明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才强调行动、强调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

(4)、在当今时代,如何让古老的东方智慧生起妙用,焕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滋养现代人干涸的心灵?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何与时俱进,继往圣绝学,使其造福天下?我想我们可以在两天的“阳明心要”公益课中得到相应的启迪。现将我的学习感悟分享如下,以期更多热爱东方圣学之人能够走进此公益课堂。

(5)、孟子、禅宗、程颢、陆九渊,前后相继,为王阳明心学的展开做好了准备。其实,还有另一个人也为阳明心学做好了准备,这个人就是王阳明在思想上的直接的反叛对象——南宋的朱熹。

(6)、《心學》淵於儒說,吸收道學,納入法家…集眾家之長!

(7)、大凡一门技艺,从事的人多,吸引的聪明人多,流传的年份久,其发展水平必然高。我们为什么不去承接几千年来由聪明人以专业身份穷其一生研究出来的东西,而非要从自己手里无中生有地另造出一个文化呢?几千年祖辈积累传下来的集体潜意识,是天然地生在我们心里的。我们即使有创造的雄心,也不应扔掉自家雄厚的家底。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就还得跟家里人张嘴。张张嘴有什么坏处呢?没准父母还会涕泪横流,还要感谢你。

(8)、中国传统思想,是从个人出发点来看世界的。这与科学有巨大不同。科学是站在宇宙的立场上看世界。

(9)、只有“寂”转变为“明白”,事物才能与人建立起“关心”的联系,而被整合于主体的生活世界当中,才可能在这一世界中显示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0)、中国传统思想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出发,认为能体验到,就是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体验文化,是自由心证。三教都是如此。当然,这极可能是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有一利必有一弊,科学不是还导致了心灵迷失吗,现在的有毒食物、转基因、环境污染、收费教育、过度医疗,不都是科技发展过程中人心迷失的铁证么。

(11)、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端,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就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

(12)、经过反复思考,以及内心的天人大战,王阳明找到了突破口,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和释义,进而演化成自己独有的心学体系,成为心学集大成者,在封建王朝后期的历史上绽放了一朵奇葩。

(13)、那个人明明是我叔叔,你们一定要让我叫爸爸;这个人明明是我爸爸,你们一定要让我叫叔叔!我是我爸生的,爸爸就是爸爸,叔叔就是叔叔,不能欺骗自己的心,嘉靖皇帝越想越觉得“心即理”有道理。皇帝大喜,能把自己爸爸叫爸爸,居然有了理论支撑,这是行孝于天下而不拘泥于俗礼……快把《传习录》拿来我看看,封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官至正二品。

(14)、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到底在说什么?笔者从上大学开始接触王阳明心学思想迄今20年了,其实当初也是没有搞清楚王阳明在说什么?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怎么解释?

(15)、尊敬师长,学习其哲理,道德,精神,学问,我正在路上。

(16)、中国的一部近现代史走到今天,国人的心依然没有安顿好,这是一个终于被大多数人都看清楚了的事情。于是,这样一个结论应该可以下了: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都不可能指到这个“心”。

(17)、梁启超赞叹道:“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18)、这个思路看上去很对,很符合通常我们能够接受的认识论逻辑。但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逻辑上。如果天理是在人心之外的,我们去认识它,就是用头脑所具之智力把天理作为对象来认识。在这里,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是分开的,这是其一;这两者都与心无关,这是其二。

(19)、王阳明年少时,朱熹的“格物之学”行于天下,想要学做圣人的王阳明认真地走了朱熹所指点的路,例如取竹而格,以为其中必具至理,然久思无得,倒弄出了一身的病来,终于发现在如此“格物”的功夫之中,“物之理”与“吾之心”,终究还是两样不同的东西。

(20)、②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

3、王阳明是不是唯心主义者

(1)、王陽明龍場悟道,本就是從生活經歷中悟出,來源生活,實踐於工作!教化民眾,平百年之久之頑之匪患,籌劃十餘年叛亂的寧王在陽明先生前傾刻灰飛煙滅!

(2)、儒佛两家也都讲求心性,但正如黄梨洲先生所说的:“儒释界限,只一理字”。王阳明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之是非为体”,其本质是以“理”言“心”,以“知”说“性”。这样的命题佛家绝对是说不出来的,佛家死守着“万法从缘起,一切唯心造”的陈规教条,是内而不是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3)、你的问题,令我万分慌恐。先辈的对与错,褒与贬,我那里有那份能耐去评议呢。

(4)、良知和其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一样,需要不断通过“行”、通过实践激活。良知深藏内心,被各种意念诱惑,美色、金钱、名利、权位等等,稍不留神就会偏离良知的方向,所以王阳明有句名言,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王阳明强调,要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内心不好的东西剔除出去,“存天理、去人欲”,留下良知,这个过程就叫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成为圣人的过程。所以王阳明强调人人都要在事上磨练、在实践中体味真知,发现良知,这个事上磨、事上练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是“去人欲”的过程,因为良知是有规律的,所以人人都可以通过实践、通过事上磨、事上练来强大内心,来致良知,以良知左右自己的行动。比如,王阳明没有参与嘉靖“大礼仪之争”,但是他和弟子、手下说起过这个事,王阳明说,嘉靖皇帝认自己的亲爹是亲爹,符合良知,符合良知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反对的。(夜灯唯许月华侵)

(5)、世间的道理大多是相通的。人降临世界的时候,手是合拢的,似乎在说:世界是我的。他离开世界的时候,手是张开的,仿佛在说:我什么都没有带走。

(6)、如果想要使事物本身的存在性获得真实开显,就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看”,去消解事物之“寂”的纯粹客观性。

(7)、言论是自由的,自由的言论,犹如百花园里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国家提倡的文艺形式。

(8)、《传习录》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其中的心学思想大致包含三部分:

(9)、因此,若谈“心外之理”,就是把天理先推到理智那一边去了。推过去之后,再叫它回过来,即回到心这一边来,以便使天理得到践行(因为人的行动总是要由心来发动的)。但是,我们就是无法明白它如何回来。这是朱熹理学的毛病所在。

(10)、道教的炼金术虽然被现代化学取代了,但是养生术、中医、健身术,至今受到西方的推崇。它们从理论到技术都与我们熟知的西医和体育是两个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中西医互相不理解,散打格斗与传统武术不相通的原因。给一个散打全国冠军看一篇传统武术的文章,他完全不知道那是在讲什么,什么叫负阴抱阳,什么叫冲气以为和,这都是技术,不是哲学理论。搞现代体育的很少人知道。但是,看奥运会比赛,有外国运动员在用,而且拿了冠军。

(11)、挑战成熟和正统的思想需要勇气和智慧。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于接受和仿效,却没有挑战的主动性,也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挑战。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天堂之间的斗争和男人心里,王阳明找到了突破,批评和解释chengzhu理学,然后演变成自己的独特的心理系统,成为一个心理科学硕士,一朵奇花盛开在封建王朝末期的历史。老庄太神秘,孔孟太久远,王阳明只活了500年。他的话并没有改变多少,他的思想也没有被删除或改变。

(12)、明朝的官方指导思想是朱熹解释的儒家思想,朱熹的思想也是要成为圣人,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走,王阳明和朱熹的冲突在哪里呢?关键是在“格物致知”,朱熹认为,人的内心原本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必须要通过“格”物来达到认知的目的,不断把空空如也的内心填满,这有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味道。

(13)、王阳明心学在龙场萌发并逐渐自成理论体系,但是影响力并不大,直到被皇帝关注和点赞,影响力顿时遍及全国。常有人说: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还不够客观。一个人到底行不行?首先还是要自己确实行,其次要有人说你行,然后说你行的人本身也要行,这样才行。王阳明本身就行,现在皇帝说他行,那全国干部群众还不得把他的心学拿来学习一下啊!就算是好奇心驱使去了解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大家聊天的时候,没有共同话题了,咋整。

(14)、我崇拜他的学问,崇拜他的思想,崇拜他的道德情操。

(15)、从此可以看出,阳明心学充分地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既使得事物的存在性得以显扬,同时又把人本身的存在性向世界开放。使得心——身——意——知——物在人的实践维度上被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既是人的生活世界,同时也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16)、西方哲学家喜欢把理学说成表面二元论内里一元论,日本哲学家说成一元论,而把心学则说成彻头彻尾的一元论。实际上,儒家不谈世界是心造的,还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儒家说世界是天造的。天是谁?是物质,还是意识?是物质,就是唯物论。是意识,就是唯心论。儒家认为,心与物是同时存在的,天理即人欲,良知就是天理(王阳明),气不离理,理不离气(朱熹)。你说它是唯物,还是唯心?如果按照西方哲学的标准,凡是说不清是唯物还是唯心的,就统统归于唯心。这对研究中国思想有什么用?中国思想关心的不是这个。

(17)、“知”何以是“行”之始?凡真理,必是让我们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即是“行之始”,即是“行”之动力,更有何疑焉?“行”何以是“知”之成?真理既然是我们所向往者,便必是我们要与之融为一体者,即,让我们的生命因此而有了意义,有了精彩,而惟有“行”才使我们能与之融为一体。

(18)、我站在一个小土包上,如何能评论伟岸的山峰,它的高低长短。

(19)、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里面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头脑是理智的居所,里面活动的是概念、判断、推理。

(20)、为什么这么说嘞,王阳明自己走的实际上是知行合行先知后的道路,他三十多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后悟出格物致知,存善去恶,致良知。

4、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

(1)、阳明心学,千古之学!晚生在此谨向他老人家在天之灵,致敬!

(2)、有人说,佛家是彻头彻尾的唯心论。因为“万法唯心造”。所以不科学。那么,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选取有限现象,进行严格界定以后,寻找出因果关系。它是有限思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科学,可是在爱因斯坦的世界中,它就不是科学,到了量子力学,前面的一切又都推翻了。佛家是以一种世界观来拯救人心,不管世界是否是心造还是物质造,你只要相信是心造,你就能解决巨大的精神痛苦。世界是什么造的,与你何干?只有精神痛苦与幸福才是实实在在的,是你能够觉知的,并深刻影响你生命的存在,佛家认为这才是实相,物质世界反而是幻相。它讨论的与科学讨论的不是一个东西。如果坚定地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相,那是把自己限定在有限思维里,跟无限思维较真。科学都这么发达了,到现在还是灭不了宗教。不仅灭不了,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如果心里只有科学这一根筋,那还有什么理由嘲弄宗教是迷信?有的科学工作者不顾客观条件,为了证明假设成立,宁肯数据造假,这算迷信,还是走火入魔?

(3)、一个人被后代推崇到历史的高度,后人们应当学习他,学习他的高尚的情操,为人处事的楷模。

(4)、阳明心学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虽然二者均以“心”为主题,但唯心主义有“心”却“无知”,而阳明心学则比较注重“知”的重要性,有机地把“心”与“知”结合起来,这个“知”,给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指明了方向,可以作为我们人生指南。

(5)、蒋介石曾说过:“王阳明的眼光,超过他同时代的一切读书人。”“王阳明哲学是非常之有价值的。”“我们要革命、要救国,就必须奉行阳明学说。”

(6)、愿您在今日头条有精彩的论文发表,弟当如饥似渴地向您学习。

(7)、王阳明先生主张“心即理”与孟子道性善的目的相同。孟子反对“义袭而取”,“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可见,孔孟之学只是落实在一个“反”字上。如果离开本心而去格物穷理,格物便成了“逐物”,因为心底是不接受的。穷理实则是“义袭而取之”。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如何?”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传习录》117条)王阳明先生的“心即理”,不是反对格物穷理,而是主张“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换句话说王阳明主张用心感悟事理,而不是无目的的观察。

(8)、其实,要搞清楚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不难。就是要搞清楚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9)、近年来,王阳明及其“心学”,在大众文化中有了极为畅销的市场。因为,在当今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效率社会,人心浮躁、凡事追求成功的捷径。面对浮世诱惑与险阻,人们心智迷惑、急于求成,王阳明“心学”,以其高效、直接而让人快速“拨开迷雾见青天”,人们乐于接受。

(10)、阳明心学,核心在心。心是什么,也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良知,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程序化的可操作的纲领,千人千面,因人而异。但这个良知人人确实都有,如何被发现并且被用于工作,生活和修行,是一个难题。

(11)、王阳明的心学被认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却又旗帜鲜明的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对现代社会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12)、泉州恒谦学堂,培养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少年君子。

(13)、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既不是heart,也不是mind,它是哲学的对象(或宗教的对象,或艺术的对象)。凡以之为对象的哲学学说,便可称为“心学”。因此,心学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心脏学。

(14)、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善恶产生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15)、正是针对了朱熹理学的毛病,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这样,他就把朱熹学说的理路颠倒过来了。例如,按照朱熹,须先有孝之理在,人才会有孝亲之心。但按照王阳明,只是因为有孝亲之心,才有了孝之理。二者谁是对的?我们为什么会孝父母?是因为我们先认识了孝之理吗?

(16)、其实,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所反对的唯心主义之“心”,是相对于唯物主义之“物”来讲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否定唯心,强调唯物和知性,这是十分正确的。任何拥有一点智慧和知识的人都应该否定和嘲笑唯心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反对的唯心主义之“心”,指的是认识客观事物之心,是后天经验之心,是形而下之心,是见闻之心,是“人心惟危”的“人心”——颠倒妄想之心、迷乱之心、贪嗔痴之心。“人心”建基于感性和知性之上。“感性”是指通过感官所获得的知识,通过感官所得来的知识具有片面化、肤浅化、碎片化和个体差异化等特性,并不可靠。“知性”是指将感官所获得的这些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深思熟虑后所获的经验知识。

(17)、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近代史中,如王阳明先生者,屈指可数。

(18)、什么是“致良知”?这个思想也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刚才说了,人的内心无所不有,有好的,那也有坏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是有规律的,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知,哪怕是罪大恶极的罪犯。比如当年他在庐陵当县令的时候,抓到了一个大盗,王阳明审问他,大盗说:“要杀要剐随便!”王阳明说:“今天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可以脱。”王阳明又说:“天气这么热,你干脆把内裤也脱了?”大盗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

(19)、阳明心学之“心”与西方唯心主义之“心”的区别

(20)、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5、王阳明心学是唯心还是唯物

(1)、王阳明这个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心外无物”。当然,必可进而推广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不是唯心主义吗?是的,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不过,一个学说,并不因为可以被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就等于是完全荒谬的学说了。试想一下,外物之理就是外物自身之理吗?

(2)、知与行不能分作两事,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须知。知与行一旦脱离,当中隔着的却正是私意!阳明就此感慨地说:“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知与行,一旦被私意隔断,知就不是良知,而是矫知;行就不是正行,而是妄行。致良知就是在生命实践中倾听良知的声音,而且要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3)、王守仁不光在学术上极牛,在军事上也是极有建树,《明史》对其极力夸赞到什么程度,它用了这么一句话:“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年明朝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集精兵十万造反,王守仁凭借仓促组建的平叛军,凭借乱心之术,避实击虚,最终在鄱阳湖激战三天,宁王兵败被俘,而此乱前后历时35天!至于其他的剿匪平叛战绩,更是数不胜数。王守仁用兵之中融汇心学,可以说是如有神助,所向披靡!

(4)、《大学》记载:“物格而后知,知至而后意诚”。似乎是在告知学者先去格物致知,然后再诚意正心,即先向外用功,再反求诸己。文字叙述自有其局限性,必然分一个先后顺序。其实,“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从义理上体会,即等价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王阳明先生认为,“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以诚意为主去格物致知,这正是“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即是致良知的功夫。孟子曰“反身而诚”,阳明先生曰“致良知”,从形式上说是一开一合,从义理看则是殊途而同归。

(5)、此“仁”之本原,就是那个不可用科学来加以研究的“心”。“心”之发动,即“仁”,它不但可以把我们与孺子连为一体,还可以把我们与宇宙中凡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万物都连为一体。阳明心学在北宋的先驱程颢,有这样一句话:“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6)、嘉靖皇帝继续给王阳明加官:封新建伯,光禄大夫柱国,两京兵部尚书,并要其入京面圣,还要赏宴!皇帝要请王阳明吃饭这件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在刘瑾当权期间一直支持帮助王阳明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坐不住了:一方面,王阳明既有文治,又有武功,若皇帝委以重任,难以控制;另一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有违当时占儒学正统的朱熹思想,另起炉灶,扰乱学府。于是,向皇帝汇报:一是国丧期间不宜进行赏宴;二是王阳明的心学会动摇国本。

(7)、我们跟传统文化除了要心灵支撑,就没有任何技术值得继承吗?

(8)、明代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承先启后的大儒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郭沫若曾盛赞:“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更是宣称:王阳明是近代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

(9)、所以,“致良知”乃是生命实践之功夫,而不是单纯认知之活动。就此,王阳明说道,“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以上所说者,归根到底,又全都源自“心即理”这一心学之基本命题,故王阳明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10)、/ 精彩视频|《儒家“下学而上达”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