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是客观唯心主义吗79句精选
叔本华是唯心还是唯物
1、叔本华是唯物主义者吗
(1)、英国哲学家罗素,毫不隐晦地直接说:黑格尔的哲学几乎都是错的。
(2)、黑格尔哲学是一种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已成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并未能建立起符合理性主义原则的公正合理的社会,相反资本主义社会却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理性主义哲学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愈益暴露,这种情况表明,原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已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继续存在下去了。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因此,尽管这一批判存在着各种缺陷、错误,尽管叔本华所要建立的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但叔本华在哲学理论方面所作的一切毕竟代表了未来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促进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化。叔本华在黑格尔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敢于最先向它提出挑战,这种藐视权威的理论勇气是值得赞扬的。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其意志主义哲学的创立,使他在1848年后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名声大振,确立了他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的地位。
(3)、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4)、在哲学上,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只通过观察物质,进而来考察思想的这种方法,它可以解决科学上的很多问题,对吧,科学问题可以这样——我们观察物质,来思考,但是,它无法解开“形而上”的问题——就是,这种方法只适合科学,“形式上”的问题,它不适合。换言之,我们无法发现这个世界隐秘的本质。
(5)、叔本华的父亲因发疯自杀,这让他的内心世界开始变化,也给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增添了更大的动力。随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问世,他在突破康德的“主观意志论”后,终于建立了“世界的本质是人的意志的客体论”哲学思想构架。
(6)、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应该是无所期待的,但是,叔本华不是。他热切地希望得到这个时代的认可,并非是认可他本人,而是他所提出的学说。这一点,直到他晚年才得以实现。
(7)、叔本华无视黑格尔哲学中的精神财富,对辩证法一窍不通。他在其著作中很少谈到辩证法,偶而谈到也只是将它当作“逻辑学的同义词”;认为它仅是一种“争辩的技能”或“精神格斗的技能”。更有甚者,他还将全部黑格尔哲学贬为“胡说八道”、“瞎吹牛”、“令人作呕的废话”。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严重歪曲,这种歪曲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叔本华的无知和他顽固地坚持非理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立场。
(8)、木心对这种现象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9)、一个认为主体不能把自身当成对象,主客都不能被实在化,继承了康德的现象从属于物自体、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的结论,进而提出的“意志” 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离的某种活力或倾向。
(10)、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错误。这一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11)、这让我想起了在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里面,作者说,我们往往认为“脆弱”对立面是“坚固”或者“坚强”,而忘记了,“脆弱”至少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反脆弱”;我们往往认为脆弱意味着风险和损失,而坚强意味着安全,但“反脆弱”恰恰意味着从风险中获益,事物并非矛盾对立的,非此即彼的,世界也并非完全合乎逻辑的,而是混乱和随机的。黑格尔用辩证法“精确地”介绍了这个世界,看起来完美,但往往看起来完美的,其实同时也意味着偏见、不全面或者忽视了细节,脱离了现实,把哲学变成了一种逻辑思辨的游戏。
(12)、康德在哲学史上好比一个蓄水池,在此之前的一切哲学流派皆流向康德,而在此之后的哲学流派又都由康德这个蓄水池流出。
(13)、行文至此,读者或许纳闷我为什么突然写这样一篇文章。起源于拼多多发起的一项大型正版图书补贴计划——第三季“多多读书月”。4月20日起,在拼多多搜索“多多读书月”,即可进入活动界面,抢购平价正版好书。
(14)、这四类表象每一种都构成充足理由律的一个“根”。即:(1)一个现实对象中的每一变化有一个原因;(2)每一真实判断的真理基于某种外在于它的东西;(3)一切数学性质基于其他数学性质;(4)每一行为都有一个动机。
(15)、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6)、“如果要解脱我们这样的人生,就必须否定这生命意志。”
(17)、人类是意志客体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进化最完全的物种,人身上的属性也最为复杂,用王东岳的话来说就是存在度最低,因而就需要发展出来最为高级的代偿能力来确保人类的生存,这种代偿能力就是智力。
(18)、第用一些主体能够做直观性体验的概念代替“绝对观念”这些概念有不同名称,如“意志”、“生命冲动”、“存在”等。把这些概念上升到本体论高度的哲学分别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和存在哲学。
(19)、叔本华还把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意志。所以,在他看来,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20)、他既没有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也没有给人们指出摆脱人生痛苦的道路。
2、叔本华是客观唯心主义吗
(1)、黑格尔和叔本华对康德的批判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的方向。
(2)、“只要我们一直是纯直观地行事,那么,一切都是清晰的、固定的和明确的。我们既已确信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真理”。
(3)、它批判了抽象同一的思维方法,建立了具体同一即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逻辑的体系。
(4)、那些较高现象是从一些较低端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它吞噬了这一切(较低)现象,然而又在较高的程度上实现了这些现象向上的冲动。所以这里就已经是“蛇不吃蛇不能成龙”这一条(生存竞争)规律在支配着。⑥
(5)、④《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165页。
(6)、他继续说——读懂黑格尔,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其他技能,你只需要保持平庸就可以了。后代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都曾经说:如果叔本华,他要是不去诋毁黑格尔,那么,他的哲学会显得更为崇高;如果叔本华能够保持谦虚,退一步……即使,他不能保持谦虚,他保持缄默也行,这都会让叔本华在哲学史上更加伟大。
(7)、康德的哲学以批判哲学而著称,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是在其批判的基础上建立唯心主义体系的。康德的哲学可以称为先验唯心主义,谢林也是;黑格尔称其哲学体系为绝对唯心主义。叔本华后来也是随康德而出的,但是他的体系被称为唯意志论。
(8)、区别于佛陀把人生总结为“八苦”,叔本华则更简明地指出,人类幸福的两大宿敌是痛苦和无聊。这是一种双重对立的存在,一是外部的或客观的,一是内在的或主观的。匮乏的环境和贫穷会导致痛苦;而一个人衣食无忧,那么他就会无聊。
(9)、中国的一代国学宗师,那位“独上高楼成一统”的王国维,也是深受叔本华哲学影响的一个人,然而却因影响太深,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这是为什么呢?叔本华的“意志”,不是说“延续生命的努力”吗?怎么反而害得人去结束性命呢?
(10)、一个强调抽象认识,认为只有理性能够把握真理,一个强调直观的把握方式,认为只有在直观中才能发现本真的自我。
(11)、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
(12)、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13)、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幸福分为三类:身外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保留了三分法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以下三项不同的内容:
(14)、叔本华同时代德国人曾经问:他这么不谦虚,这么不绅士,那他的妻子对此怎么说?非常幸运的是——他没有妻子。
(15)、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指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16)、叔本华之所以对康德的物自体学说采取上述态度,是因为在他看来,按照康德的这一学说,现象是由认识主体所构成的,因而说明它是虚幻的,相反只有理性所达不到的物自体才是真正的实在。这一学说揭示了理性的局限,以及单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现象界的虚妄,告诉人们要对虚幻的现象界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理性所蒙骗,努力去寻求现象背后真正的实在。
(17)、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他生于1788年,72岁去世。这一时期,正是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转换时期。同时期中,德国还相继出现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有影响的大哲学家。
(18)、“所涉及的是人的行为,是和人直接有关的题材。”
(19)、他声称,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地球”。②但是叔本华推崇的主体不是贝克莱的感知主体,也不是康德的知性主体而是行动的主体这就是意志。因为我们当下知晓的,就是那些与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行动那就是意志。如果我们审视内心立刻便可体会到行动的意愿(Volition)这就是意志(Will)。所以意志不是不可知的,而是最接近于我们的、最容易被感受到的主体。意志不但是认识的主体而且是身体的主体。人的一半是主体一半是客体(身体)。意志的每一个活动都立即表现为身体的活动,身体活动就是客体化的意志。比如胃和肠道的蠕动是客体化的食欲,生殖器的勃起是客体化的性欲。
(20)、罗素略带幽默地质疑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逻辑学”,这一段其实并不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来试图给大家解释一下。
3、叔本华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1)、叔本华与黑格尔在哲学观点上的对立首先表现在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态度上。
(2)、歌德就从他的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发现了他的哲学天才,同时还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并告诫他: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这给了叔本华莫大的鼓励。从此他在哲学上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实现了他用思想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宏伟梦想。
(3)、我们知道,儿童都是充满了好奇心的,总是喜欢问一些在大人看起来或许很奇怪的问题。记得当我还只有几岁的时候,跟我妈一起到亲戚家做客,很多东西没见过,就在那里一直问,我妈嫌我丢人就把我骂了一顿。当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都是喜欢问问题的,因为好奇心很浓厚啊。
(4)、 “所有的事实都说明,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健康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所以有人说,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多病的国王。”这也就是为什么相同的外在环境或外部事件,对两个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便是在无限相似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还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5)、而叔本华在时间上几乎与黑格尔是同时代的人,然而,他的哲学是属于未来的。正是他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出场揭开了序幕。
(6)、叔本华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对立,在于前者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后者是理性主义哲学,叔本华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批判。
(7)、不知道从何时起,脑子里出现这样一句话:不要真的出家,但要常怀一颗出家的心。后来各处搜索,又找不到出处,亦不敢据为原创,写在这里,与君共勉。
(8)、 叔本华的思想是一个典型的反理性的哲学体系。
(9)、摘要: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错误。这一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10)、叔本华将世界分为两部分,即意志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在世界划分中,他把一切表象中的“为什么”的问题,归结为四个层次:感性经验、知性逻辑、客观存在和主观意志。前三个层次是自然科学、逻辑学和数学的基础,描绘的表象的世界,而最后一个层次涉及伦理学(实践哲学,包括政治、历史等),则是意志世界的呈现。
(11)、“多多读书月”是拼多多于2021年4月发起的一项大型知识普惠行动,联合国内主流出版社、图书出版公司、作家等,推出一系列专项活动,建立亿元级读书基金,对优质、经典图书进行源头直补,带来更多平价正版好书,也希望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更广大的消费者。
(12)、《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3)、“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
(14)、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哲学上新时代的开始。黑格尔之后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已不可能,绝对唯心主义也成为不合时宜的陈迹。黑格尔之后哲学家采取了不同的本体论立场,他们用以取代“绝对观念”的范畴和原则大致有以下三种:
(15)、“‘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16)、哲学家当中,没有谁比叔本华更受争议了。首先反对他的是女权主义者,因为他的哲学大肆贬抑女人;其次是享受人生的春风得意者,因为他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痛苦的,认为“乐观主义是对人类灾难的一种讽刺与嘲笑”;再次是专职的哲学家,尤其是以晦涩著称的德国哲学家。当康德以他的两部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批判》主宰着哲学圣坛之时,黑格尔以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艰深难懂征服了德国哲学界,也就意味着征服了整个哲学界。而叔本华的清晰和坦诚对哲学而言近乎于浅薄,他该算得上是德国哲学家中的另类,无怪乎同时代的黑格尔如日中天之时,叔本华倍受冷落。然而,或许正是这种明晰,又为叔本华带来大批的崇拜者。
(17)、第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人向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看法则是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来。
(18)、《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9)、他们一个强调理性的至上地位,把理性万能化;一个贬低理性的作用,把理性工具化,转而强调人的本真的情感和意志,进一步限制了理性的能力和权利。
(20)、黑格尔的这套理性主义哲学,对于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来说不啻是一个神话,他根本无法理解。叔本华对于理性自有他的另一套看法。在叔本华看来,人的认识不过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派生、并为它服务的工具。他将人对表象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种:直观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理性的功能只是在直观的基础上“构成概念”。概念是一般,它是直观的复写,它的内容全部来自直观,是对于同类直观认识共同属性的概括。根据上述两种认识产生的过程,叔本华指出,只有直观才是“真理的源泉”,而理性的作用只是保存知识、传达知识、运用知识。
4、叔本华 唯心
(1)、比如我们认识,在整体上也一个三元运动的过程,认识最开始的阶段是感官知觉,感官知觉只是对客体的意识。接下来是感觉的质疑、思考和评判,此时的认识进入到主体的阶段。最后过渡到认识的阶段,此时主体、客体不再有什么分别。最高的认识必须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绝对”意味着“全部”,由此在它之外就再没有别的任何事物需要认识了。所以,自主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
(2)、我真的相信,这句话很可能会种在某些同学的心里,并且足以影响其一生。
(3)、“意志这个词儿,好像一道符咒似的要为我们揭露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最内在本质”。
(4)、因此,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从康德的哲学出发的,同时又扬弃后者,发展了后者的理性思维,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5)、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意志本原论由此昭然若揭了。
(6)、 “阅读是我们人生中为数不多完全可以由自己把控的几件事之也将是真正决定你未来是谁的关键因素。你想开启一个怎样的人生,决定权在你即将打开的那些书中。” 这是“为你读书”携“众声创作者计划”作家、历史学者张明扬走进贵州黔东南时给剑河县第二中学的学生们留下寄语。
(7)、由于黑格尔对世界持一种精神的看法,所以他倾向于粗暴地对待这个重要区分。此外,根据这个观点很容易看到,为什么辩证法不仅被用知识论的工具,而且被直接用来描述世界。所以,罗素说:“黑格尔以为,对于一个事物,如果人们有了足以把它同其他所有事物分开的充足知识,那么这个事物的一切性质都能够借逻辑推导出来。”
(8)、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同时也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其思想主要受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学的影响。
(9)、尽管如此,谁又能指责他哲学当中的动人心弦之处呢?再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叔本华的“意志”。
(10)、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1)、如果你了解过王东岳的理论,那就更好理解了。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认为:存在度递减,代偿度就要递增。简单来说,一个事物的属性越复杂,需要满足它存在的条件就越多,这个事物的稳定性就越低,因此就需要发展出更加高级的技能来保证它的存在。
(12)、他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现象虽不可数计,无限杂多。但它们有个统一基础,这就是意志。
(13)、在西方近代两位大哲学家,一位是康德,一位就是黑格尔,他们在国内的影响力不分伯仲。
(14)、在19世纪的德国,黑格尔哲学统治了当时整个思想教育界,叔本华带着愤懑的情绪描述了这一情景。他写道:“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当然不得不献身于研究‘黑格尔伟大的精神’”,他们“用全付精力对这些庸才无休止的平淡无奇的作品进行枯燥的研究,滥用分配给他们短暂的、极为宝贵的大好时光,而没有用这样的时光去获得……那些极为稀少的、名符其实的、真正罕见的思想家的??…可靠知识”。
(15)、在一年时间里,“多多读书月”成立百人专项小组,在2021年4月、8月,2022年4月三次发起官方补贴活动,投入重点流量资源,推出了支持作家的“众声创作者计划”,并联合出版界发起平价正版公益联盟。
(16)、莓芝味,90后自媒体创作者,专注分享读书写作,个人成长自律,观点文。
(17)、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有两大最常见的愚蠢,第一是“不是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求幸福,而是在别人看待‘他是什么’中寻求幸福”,也就是说,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别人而活。第二是牺牲健康去谋求别的东西,不明白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位多病的国王要幸福得多。
(18)、“叔本华以为,关于外在世界实在性的争论是愚蠢的,这种争论的起因是由于人们对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即误认为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物质与精神,谁为第一性的问题。“由此导致了独断论(唯心论和唯物论)。实际上,因果关系是存在于客体之间,而不是存在于主、客体之间,这样也就不存在是主体产生客体(如唯心论而言)或客体产生主体(如唯物论而言)的问题。”(摘自《西文哲学十大名著导论》,严春友语)。在这里,似乎唯物论与唯心;怀疑论和独断论都得到了协调。果真如此吗?叔本华写道,“我们以为自己在思维着物质,其实,我们思维的是能够感觉物质的主体,是看见物体的眼睛,触摸物质的手,以及认识物质的悟性,这样,物质这个大大的预期理由就意外地露了马脚;因为,最后一环突然又表现为起初的一环,变成了环状的链形,如此,唯物论者就好像闵希豪森男爵一样,骑着马在水里游泳,双腿夹着马,而自己却揪住搭在前额上的辫子,想连人带马扯出水面”。这是对唯物论的有力反驳,不过,这不是叔本华的目的。一切物质既然不能为我们的思维所认识,那么我们认识只能是表象。世界,对认识的主体一个而言是作为表象的世界,那么除此之外呢?
(19)、③《王观堂先生全集》第五册台湾文华出版公司1968年18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