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134句精选

2023年10月0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百度文库

1、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知乎

(1)、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2)、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3)、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4)、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5)、诚意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别人对我们的一种要求、一种期望,更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期望。

(6)、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7)、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8)、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9)、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10)、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11)、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12)、(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3)、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14)、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15)、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16)、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17)、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18)、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19)、王阳明又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我们知道占便宜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占了。一旦占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出现愧疚,自然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20)、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1)、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2)、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3)、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4)、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5)、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8)、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傲视,则会受损。

(9)、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10)、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11)、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2)、王阳明的心学一直在强调人们要时时反省自身,正视自己的不足和过错,不要一味责怪他人。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别人,只看见别人的过失,那就无法看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只能是陋习缠身,惹人厌烦。

(13)、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4)、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15)、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6)、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18)、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9)、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20)、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3、王阳明心学精典

(1)、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2)、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3)、《大学》中所谓的“学物”,就是《中庸》中所谓的“仁”。知识、审问、仔细思考、明辨、虔诚都是所谓的诚实的美德,除了善良还有其他所谓的诚实的美德。

(4)、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5)、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

(6)、“无事时是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有力,只是在人所公知处用功,便是诈伪。”

(7)、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9)、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10)、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11)、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而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上面。

(12)、《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修生养心立德就是从当下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着手。活在当下每一刻,时时省察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吧。以最好现在等待未知的未来。

(13)、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14)、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15)、这是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通过事上磨,心上觉,去除私欲,警察克己,让内心明亮清澈如镜,物来顺应,过而不着,就能修得如如不动的强大内心。

(16)、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17)、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9)、王阳明所提出的“持志如心痛”的观点,比喻的手法用得非常形象,意思是说心怀着一个志向,一日未曾实现,一日便会感觉到它刺得人心头发痛。以心痛为喻,这是一种何其强烈的紧迫感,也正因这种紧迫感,王阳明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行动中去。

(20)、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4、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1)、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什么事情上都是不应该的,濒临饿死的乞丐还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朋友间,纯洁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态度去伤害的。

(2)、阳明心理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史上的一所重要学派,是其思想的中心和本质,是其哲学、良知和良知的核心。文章以王阳明的王阳明研究理念为中心理论,对阳明的学术思想进行追溯,回归到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3)、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4)、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5)、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6)、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7)、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8)、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9)、王阳明这段话大意是谁,你无需别人来判断你做得对不对、说得对不对,只要你心中有数就行了;而不管别人能否看见、听见,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你也应该坚持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这样,你的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

(10)、四句话就是他所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1)、中央d校教授刘余莉:落实中央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12)、阳明心学的关键词很多,诸如慎独、立志、知行合致良知等,根本上说的其实都是诚意。

(13)、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4)、他是收视爆款:他主讲的《有书国学共读国学》台风妙趣横生,被一众网友亲切地称他“说书大咖”。

(15)、(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16)、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d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d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d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17)、“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18)、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19)、勇敢的为自己相信的正义而战,不要做缩头乌龟。不然你活一千年,也不过是一千年的动物。

(20)、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5、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5)、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7)、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8)、中国的“饭局江湖”李嘉诚看座、王石看吃、董明珠看相!

(9)、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0)、结交朋友时,能做到互相谦让,就会受益,互相攀比的话,就受损害。在现实的朋友交往当中,我们要学会相互欣赏,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谦虚的态度,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11)、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12)、(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3)、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14)、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15)、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16)、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17)、王阳明始终认为,一个傲字,是人生所有大病的根源。为人子女的,如果骄傲自大的话,对父母肯定不孝顺;为人属于的,如果骄傲自大的话,就肯定不忠诚。一个人骄傲自大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个人所有恶劣品质中最恶劣的一种。

(18)、王阳明还曾说,工夫的困难之处,全部在于格物致知上面,格物致知则是诚意的事情。意诚之后,大体上,心也自然正了,身也自然修了。但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身是在喜怒哀乐已发上用功,正心是在喜怒哀乐未发上用功;心正就是中,身修就是和。

(19)、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20)、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1)、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2)、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

(3)、&#x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x——王阳明

(4)、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5)、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7)、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8)、所以修习阳明心学,要抓住两大关键词——心能诚意,事上磨练。修心做事两不误,出世入世能兼得,这正是王阳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0)、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11)、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12)、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3)、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4)、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15)、王阳明当年经常被质问,他的学说和佛家的禅宗有什么区别?王阳明用一句话就堵住了这些人的嘴:我尤其主张的是要去事上磨练,而不是像木鸡一样只是坐在那里想;道理都在我心中,积极的心态就能成就大事。

(16)、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17)、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8)、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19)、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20)、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2)、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3)、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4)、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5)、《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6)、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7)、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8)、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9)、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10)、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11)、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2)、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3)、(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探访“中华家道”思“快慢”

(14)、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