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简介资料及作品70句精选
史铁生简介资料
1、史铁生资料和故事简介
(1)、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2)、《灵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3)、借助酒力,他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4)、▪1985 三月风金杯奖 来到人间 (获奖)
(5)、▪1983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获奖)
(6)、现场没有哀乐,没有花圈,没有挽联,只有一张张落泪的脸。60根红烛绕成一圈,一张张祝福的卡片别在红色玫瑰上,写着:
(7)、史铁生,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秋天的怀念》等。
(8)、(本文是作者2012年1月3日在中国作协“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自周国平博客
(9)、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史铁生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0)、要么好好活着,要么立马死。史铁生只有这两个选择,他有一万种理由选择死,但是他选择了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命运的凌辱。
(11)、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12)、第三次见到他,是在电视上,“正大综艺”节目里。主持人介绍那是路遥,我没理会,以为是另一个路遥,主持人说这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我定睛细看,心重重地一沉,他竟是如此的苍老了,若非依旧默默地微笑,我实在是认不出他了,此前我已听说他患了肝病,而且很重,而且仍不在意,而且一如既往笔耕不辍奋争不已。但我怎么也没料到,此后不足一年,他会忽然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
(13)、耗子 / 韩岩松杨花 / 李秋晨母亲 / 杨鲭记者 / 桑德拉·科曾尼克女孩子们 / 郝蕊、赵晓璐、苏娅年轻人 / 张加怀 妹妹/ 李梅警察 / 李龙吟
(14)、可是这个被称为老家的地方,我是直到四十六岁的春天才第一次见到它。此前只是不断地听见它。从奶奶的叹息中,从父母对它的思念和恐惧中,从姥姥和一些亲戚偶尔带来的消息里,以及从对一条梦幻般的河流——拒马河的想象之中,听见它。但从未见过它,连照片也没有。奶奶说,曾有过几张在老家的照片,可惜都在我懂事之前就销毁了。——史铁生
(15)、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16)、(运用示例)面对绝望,且意识到生命的苦难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时候,人难免不受到死亡的诱惑。海明威、川端康成、茨威格、伍尔芙、叶赛宁、老舍、三毛、海子、顾城……一连串文坛明星以自杀的方式,陨落在文学的天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史铁生失落过、绝望过,但是没有最终走上自我灭绝的道路。他在用思想对抗肉体的苦痛,更是在用出入生死的体验凝结成常人难以企及的生命哲学。他清醒地告诉人们:“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苦短,死亡是每个人的终极归属。以死亡对死亡的人,必将被死亡的阴影淹没:以快乐对愁苦的人,一定能于阴霾中看到晴空到来的希望。只有深谙这些道理,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史铁生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的现实意义。
(17)、他的小屋只有六七平方米,屋里除了床和写字台,剩下的空间仅够轮椅转个小弯。这么个小地方,时常有朋友去看他。在很多人眼里,史铁生的人生堕入低谷,应该变得沉默自闭、绝望无比。
(18)、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9)、陈希米说:“我是铁生的妻子,所以才要做更好的陈希米。”
(20)、每个人的一生,即便没有行走高原大漠,但内心一定要海阔天空。
2、史铁生简介资料及作品
(1)、陈希米还买了布谷鸟咕咕钟,说:“我要将它挂在家里,听着它一圈圈转动的声音,好像是铁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问候。”
(2)、▪1984 年度作家文学奖 奶奶的星星 (获奖)
(3)、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关家庄插队。住在窑洞里,陕北的冬天,窑洞冷得像冰窟窿,史铁生就用大衣裹着脑袋,身体蜷成一团,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气,以此熬过漫漫寒夜。碰到下雨下雪,就钻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盹的地方也没有。
(4)、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5)、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6)、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作家谈文学往往比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一个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读者、好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史铁生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7)、“羊肉还是牛街的好!酱牛肉还在白纸坊的地道!”甚至连常营回民乡的李小老烧饼,他都门儿清。
(8)、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9)、*Photo@NellekePieters
(10)、《我与地坛》是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1)、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2)、历时七年自学写作,但命运弄人,他的病更严重了。急性肾损伤发展到尿毒症,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让他一度沉默乃至绝望。但是,意志坚强的史铁生最终找到了生命中对待苦难与生活的平衡点。他一边与疾病顽强抗争,一边在病榻上写下大量的优秀作品,如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石铁生曾这样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虽然没有了双腿,但他却因此走到了更远的地方,甚至成为文化地标,引领着在精神旷野中无家可归的旅人。
(13)、有一个叫陈希米的姑娘喜欢史铁生的文章,便和史铁生通信。
(14)、作家王安忆第一次去看他,以为史铁生会讲述自己的悲惨人生,感慨命运无常。结果史铁生从头到尾都在和他聊饺子。王安忆说,史铁生的乐观和率真,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15)、注:本期图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16)、1951年1月4日,史铁生出生在北京,中学在清华附中就读,是学校里的顶尖学生,体育特别好,尤其擅长80米跨栏,他用外八字脚跑步,上身钟摆式打晃,跑起来像刚出斗兽场的野牛,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一冲就是第一名。
(17)、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在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18)、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6一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一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19)、一个星期,史铁生三天都在医院透析。他躺在病床上,看殷红的血在体外循环过滤,再循环,再过滤,血一圈一圈又重新回到身体里,每次透析4个半小时,他就看4个半个时。
(20)、内容如下:史铁生先生是一位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的现代文学家,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
3、史铁生资料及作品
(1)、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关家庄插队。住在窑洞里,陕北的冬天,窑洞冷得像冰窟窿,史铁生就用大衣裹着脑袋,身体蜷成一团,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气,以此熬过漫漫寒夜。碰到下雨下雪,就钻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盹的地方也没有。
(2)、▪2002 老舍散文奖 病隙碎笔 (获奖)
(3)、(运用示例)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史铁生对于最平易朴实却也最深沉眷恋的母爱的讴歌,无不叩响着人类深埋心底的血缘亲情。它包容一切,温柔深挚,支撑着人们从痛苦中解脱,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4)、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6)、▪1984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奶奶的星星 (获奖)
(7)、陈希米推着史铁生去看电影,去找史铁生爱吃的小馆子,史铁生给陈希米念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两人共读一本书,史铁生读得快一点,陈希米就要他讲,他还故意卖关子:“那你给我做顿炸酱面,我就告诉你。”
(8)、铁生双腿残疾,后来还双肾衰竭,他有一个太糟糕的身体。然而,无论见其人,还是读其文,我相信人们都会有一个感觉:铁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了。健康的生命,第一元气充沛,富有活力,单纯,开朗,第二善于同感,富有同情心,平等,善良。铁生就是这样,身体的疾患没有给他的生命带来一丝悲苦和阴郁,这样的一个生命,岂不正因为身体的疾患而更证明了它的超级健康?
(9)、生病后,史铁生胃口依然不减,尤其爱吃肉,他又正好属虎,所以朋友们都笑他,人送外号“食肉动物”。
(10)、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11)、再后来,他又得了尿毒症,靠着每隔一天做一次透析来维持生命。
(12)、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13)、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一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其他作品还有《老屋小记》《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14)、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后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曾是学校的80米跨栏冠军,那时,他的偶像是刘易斯。史铁生曾说过,他最爱的是田径,其次才是文学。
(15)、1997年,《务虚笔记》获上海市长篇小说奖;
(16)、陈希米比史铁生小10岁,西北大学毕业,和史铁生写了上百封信后,在雍和宫附近一间低矮的小平房里,他们初次见面,史铁生对陈希米说的第一句话:
(17)、人们就象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段完美的时间。这就是宗教精神吧。在这样的境界中,在沉思默想着向着神皈依的时间里,尘世的一切标准才被扫荡,于是看见众生都是苦弱的,歧视与隔离惟使这苦弱加重。那一刻,人摆脱了尘世附加的一切高低贵贱,重新成为赤裸的亚当、夏娃。生命中必须有这样一段时间、一块净土,尽管它常会被嘲笑为“不现实”。但“不现实”未必不是一种好品质。比如艺术,我想应该是脱离实际的。模仿实际不会有好艺术,好的艺术都难免是实际之外的追寻。
(18)、生病后,史铁生胃口依然不减,尤其爱吃肉,他又正好属虎,所以朋友们都笑他,人送外号“食肉动物”。
(19)、铁生去世前不久,在我参与的一次访谈中,铁生说:“写作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写作时往往带有模仿的意思,等你写到一定程度了,你就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写作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铁生的写作生活的一个本质特征。这意味着,对于他来说,写作与灵魂生活是完全合一的。大多数作家是没有自己的问题的,写作与灵魂生活不搭界,因此一辈子处在模仿阶段,一辈子是一个习作者。
(20)、雨停了,回到家,史铁生发了高烧,大病一场。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年后,下肢彻底瘫痪,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
4、史铁生的个人简介
(1)、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3)、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4)、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5)、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6)、有一年王安忆去了陕北。回来对我说:“陕北真是荒凉呀,简直不能想象怎么在那儿生活。”王安忆说:“可是路遥说,他今生今世是离不了那块地方的,路遥说,他走在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之间,忽然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杏花,就会泪流满面,确实心就要碎了。”我稍稍能够理解路遥,理解他的心是怎样碎的,我说稍稍理解他,是因为我毕竟只在那儿住了3年,而他的42年其实都没有离开那儿,我们从他的作品里理解他的心,他在用他的心写他的作品,可惜还有很多好作品没有出世,随着他的心,碎了。
(7)、这天,是史铁生60岁的“生日”。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几百人给史铁生过“生日”,追思史铁生。
(8)、1980年末,瘫痪的史铁生又得了肾病,连正常排尿都是问题,从此一生只能插着尿管,随身带着尿壶,身上永远都有一股尿味。
(9)、不管你对多少异性失望,你都没有理由对爱情失望。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希望,永远是生命的一种希望。爱情是你自己的品质,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处境,与别人无关。爱情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永远的动词,无穷动。
(10)、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