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及感受66句精选
论语学而篇赏析感悟
1、论语学而篇鉴赏
(1)、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有着夫子“忠恕”的思想在里面。子贡曾问老师,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夫子告诉他就是“恕”,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反观夫子本人,他的仁政主张多被误解,周游列国时数次遭遇无端的诋毁和生命的威胁,但他从不怨恨,而是始终秉持理想,坚定地走在仁义的大道上。这不正是君子的胸怀吗?
(2)、其实第一句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刚好又和最后一句形成了一个呼应。一个人在世,要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难。而人们也往往在为自己没有一个知己而感慨。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别人,总觉得自己没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没有换到别人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有句话叫做将心比心,也许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处处和别人换位思考,多了解别人的感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他。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这点,那估计每一天都会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3)、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4)、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已形成和谐最为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
(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 第五章提到管理的五大因素:敬、信、节、爱、使。
(7)、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作为教师的我们,尽自己所能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定会相聚在美丽的校园,再画美好蓝图!
(8)、 有朋友远道而来,我们不用焦虑,这意味着有一位或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愿意靠近你。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型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遇到事情不知如何处理,那么“学而时习之”吧;自己与外界合作时很痛苦,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做得足够好,但别人还不理解,那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吧!
(9)、“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1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孝悌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兄弟,事亲敬长,属于家族伦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孝悌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家庭以至社会和谐稳定极为重要的道德基础。
(11)、 本轮疫情我们一家三口出现了核酸异常的情况,对于这样的结果一开始我们也想不通,居家期间没有接触他人,怎么会异常呢?可是现实就是这样,只能配合当地的防疫管理要求去方舱,到方舱后一家人分别进了3个舱,孩子的学习进度、身体健康与否等问题,使我变得很焦虑,但是每天看到大白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默默地运送物品、安抚病患,他们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呢?渐渐地我也就不焦虑了,并与家人安心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现在我们都已返回家中,虽然天气渐冷,但心是暖的!这些逆行者的身影,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充满爱的力量。这就是今日之中国,强大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有爱的中国!
(12)、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1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4)、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做不到不耻下问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15)、可见孔子相当重视反复学习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还可以知新。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尤其是反复来回研读的,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16)、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17)、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章,这章的关键在学和学问的问题。一直以来,不知道多少老师错解了学问的意思,让大家一接触《论语》就觉得极度的反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自己当初学的时候也觉得是句骗人的话。其实也难怪,要讲通《论语》,没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不行的,以现在的中学教师来说,还鲜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过好在还是有见地更高明的学者为我们做了精当的解释,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学而篇,乃至整个《论语》精神的真谛。
(18)、2021年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校“优秀学生导师”
(19)、“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20)、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及感受
(1)、 “敬”我认为不仅是做好本职工作,而是从内心的敬重自己的工作。孔子说,当政者要恭敬谨慎对待政事,民众才会信服。老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总是对学生提出要求,也一样需要对自己提要求,常反省自己的教育。每日三省:今日我有尽职尽责吗?今日我有做好示范作用吗?今日我有做好聆听者吗?
(2)、《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3)、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4)、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5)、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7)、论语的学而篇第一***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8)、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9)、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两个,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10)、当您考下了驾照,只能说明仅仅是具备驾驶资格,离真正的“会”开车,还差的很远,当您长期练习,可以自由驾驶至千里之外的时候,难道不喜悦吗?时多为时常之意,但是有时候也是定时之意,讲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只是没说明具体如何操作罢了。艾宾浩斯记忆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时代一定都听说过,我也的确用之背过单词,知识没坚持下去罢了。
(11)、论语学而篇第一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3)、(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教育随笔2010-03-2510:02:44阅读401评论1字号:大中小订阅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4)、《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5)、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16)、《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17)、孔子说:学习与实践是快乐的!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快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见面说说话,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沟通才是快乐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没有修养的人,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人的快乐的获得,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满足,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学习,自省自悟而获得。简短的两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要懂得欣赏、懂得宽恕。我想,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
(18)、 做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对于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授方法,但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利用课间与学生对话,班级活动时参与其中;多与家长沟通,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并及时处理;在选择家委成员时,尽量选择时间自由,随时能够服务班级的家长朋友。通过这种多维度的班级管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学生、家长的凝聚力都得到了提高。虽然几年过去,我也许不再教这些孩子,但依然与家长们保持密切联系,孩子或家长有任何问题,看到了也会即刻回复。
(19)、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论语学而篇每篇感悟
(1)、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学而时习之”第一个人“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很多人把学习当作知识,那么这种认识就有些偏差了。大千世界,知识海量,如果把学问当作知识,那恐怕一辈子什么都做不了了。
(2)、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即“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修养。是一种行为的习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复磨砺,是很难形成的。所以每个人在阅读学习中得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经验的体会,在不断的反复磨砺中得到升华,这不就是令自己感到愉悦的嘛!
(3)、《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4)、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
(5)、从《论语》中,可以学到许多做人学习的道理。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正直,谦逊,与人为善的人。《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悟,感悟孔子精深的大智慧。论语十则赏析有感篇三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6)、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7)、《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9)、有若:孔子重要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三岁,被尊为儒学圣贤。《论语》中有若的言论共四章,《学而篇》就有三章。据《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因有若貌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11)、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12)、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是指多次、多方面检查、察看。
(13)、2022年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校“教改先进个人”
(14)、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5)、由此可以看到,学习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学好了,有余力,再来学习文学和其他的知识。在学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话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就是说,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来。
(16)、“为仁之本”仁,是孔子所倡导的最高道德范畴。孝悌是仁心的表现,爱人从孝悌开始。孝悌是践行仁德所应遵守的根本原则。
(17)、2022年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校春季“文化育人楷模”
(18)、刚刚开始读《论语・学而篇》,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的感触颇多,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在这一篇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讲的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1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0)、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4、论语学而篇每一则的感悟
(1)、这句话表面上看着很简单,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其实还是很值得反复推敲的,我们再一次拿出这句话来讨论,不也是“学而时习之”吗?学生时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上学那会,应该是初中《论语十则》中学到的,当时老师是这样教的:
(2)、论语教会我们从另外一方面看问题,学了就要运用,在实践中使用,因此学习虽苦,但是生活中通过学习能使事情容易不是个快乐的事吗?学而时习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看望自己,可以交流心得,不也是快乐的事吗?
(3)、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4)、内容:完整声音作品(音频请以问候焦广夜听的网友和自我介绍开篇,别忘记附文字稿和个人照片哦!)
(5)、 我最印象最深的一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是在讲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6)、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