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意象和情感134句精选

2023年12月15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送别诗意象

1、送别诗意象的价值和意义

(1)、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2)、因此,要想突破送别诗中的情感分析问题,就必然少不了对诗中景物描写的分析。在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送别诗的意象。

(3)、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

(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5)、第离别诗“情与景”的处理,是按空间变化来写,景物的描写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三大类。

(6)、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7)、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汉高祖曾为泗水亭长。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9)、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宋/王之道《鹊桥仙·断虹霁雨》“雁” 表离别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唐/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10)、译文: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11)、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12)、尾联“龙泉剑流落丰城”也是一个典故,龙泉剑流落丰城,后被人找到,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对朋友遭遇的同情惋惜(像宝剑流落一般),也暗予了对朋友的宽慰(宝剑终被人找到)。

(13)、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表达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14)、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15)、(参考)刘长卿《别严士元》第三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16)、参考:暮春,飞花。思念故乡之情(意对即可)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17)、从这一类诗中谭爽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诗人的诗情画意中来回,来回的途中经孩子们讨论总结,又在送别诗中梳理出了“一类意象”,孩子们汇报出:水、雨、柳、客舍等,都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课堂上孩子的一句“古人折柳送别,意寓‘留’人之心”和谭老师的引导相呼应,绘成了课堂的一处美丽风景。

(18)、第重在劝勉、鼓励、安慰。表现明朗乐观的感情,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

(19)、  亭、柳、月、舟、酒这五种借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意象,在送别诗中起了渲染环境、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它构成了形象之美,增强了送别诗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草、雁、雨、水、风、云、烟、山等意象,也频频出现在送别诗中。这些意象的和谐组合,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

(20)、  紫岩张先生即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奉命督师抗金,岳飞也率部队参加了战斗。张浚出发时,作者写这首诗,鼓励张浚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2、送别诗意象和情感

(1)、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2)、参考:离愁。“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

(3)、将“送”与“归”联系起来。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归还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则更有意味,诗作写出“折柳”新意。

(4)、   真是聚短离长!多年后,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次邂逅的惊喜与告别的怅然,并写了一首感动自己和朋友的小诗《在相逢的站台告别》。

(5)、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6)、在此,还有一点需要做一下说明,送别诗也并非都只是伤感离愁之情,

(7)、送别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何种情感,都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而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8)、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9)、首联和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10)、(参考)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一词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漂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紧紧跟随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像明月一样出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11)、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2)、宫前小路京城东门杨柳轻拂,垂下金色丝缕千万条。现在把柳条打成同心结,拿来送给远行的人,他知道不知道?

(13)、郑文宝的《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载”字表达了离恨的沉重。

(1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5)、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16)、酒具有使人情绪亢奋或使人沉醉不醒的神奇力量,饮酒特别是超量饮酒后,容易产生心理幻觉,淡化以致忘却了远行的忧愁悲伤。诗人洞庭送客,便希望行者饮酒以忘忧。

(17)、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18)、   这样情深深、意缠缠的送别情景,在中国古诗词里一次次地生动地上演着,可谓俯拾皆是:南北朝范云的“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王勃送杜少府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之焕的“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昌龄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高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送武判官回京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你在风中、在雨中、在雪中,送你在驿路、在渡口、在边塞,一声声叮咛,一句句祝福,一场场情深意重的送别,成就了一首首千古佳作,隔着遥迢的时空,仍那般动人心魄,仍绵绵地滋润着后世。

(19)、问: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春风吹动了罗衣裾,青袍的颜色是青的,眼前的春草也是青的,眼前的春草在春风中舒展着,心上人的青袍也一定是在春风中飘拂着。今日一早就登上津梁山,提起衣裳久久瞩望,对远人她是多么思念啊。怎能不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如期而归呢。

3、送别诗意象抒发的情感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3)、写一女子在将别之际,勇敢地向行人表达了爱情。

(4)、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5)、参考:离愁。“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

(6)、无边堤柳唱离情,杨花漫漫搅天青。江水如练人千里,忍泪折枝送君行。愿天下所有宴席都有再相聚的那一天。

(7)、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8)、参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以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9)、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诗中就既描写了别后友人乘舟出发后途中所见的江上景色(第二句),又描写了友人走后,诗人自己酒后睡醒见到的“满天风雨下西楼”之景。当然,诗人并没有同友人一起离开,所以,友人所见江上之景乃想象虚景,后者为诗人所感所见,乃实景。

(10)、再如,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三四句“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第三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最后一句从字面理解,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   综上所述,送别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十分值得一品,就空间变化而言,景物的描写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三大类。其中,描写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运用多种描写技巧,以描写实景为多,但是景物的感情色彩乐哀都有,视具体诗歌而言;描写别后之景,又可分为被送之人路途之中所见之景和送别之人自己所见之景两类,前者主要是想象虚景,哀景为多,后者实虚皆可,也是哀景为多;最后,还会描写目的地的景物,虚景,乐哀皆有。而如果是临屏练笔中,命题人会把目光放在这样一些具体的考查点上,如描写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之时,除了景与情的关系之外,还会重点考查写景的技巧,而别后之景和目的地之景的描写,其抒情技巧除了本文提到的借景抒情之外,更多地还会涉及联想、想象等手法,这也是需要我们平时临屏所考虑和注意的。

(1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大思想家韩愈对教师职业的解读,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12)、垂柳。古人折柳话别,已成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3)、《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14)、尾联“龙泉剑流落丰城”也是一个典故,龙泉剑流落丰城,后被人找到,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对朋友遭遇的同情惋惜(像宝剑流落一般),也暗予了对朋友的宽慰(宝剑终被人找到)。

(15)、例如,长亭、秋季、夕阳、日暮、酒、班马、晚风、古道、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浮云等等。看到它们,送别的味道就出来了。通过对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的一些研究发现,如果按空间特点来分类,其情感,包括写景的技巧等会更清晰些。   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按空间的不同,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   首先,送别诗中,描写最多的是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

(16)、第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17)、颈联“追孙楚”“吊屈平”,出现两个人名,这两个人物与杜审言有着相同的遭遇,富有才气,而仕途坎坷,诗人用典暗讽了朋友的遭遇,统治者不识人才。

(18)、“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19)、高年级古诗文教学难在美感建立,难在意象突破,而谭爽老师选择了这条最难的路,从意象中感受古诗的美,从意象中领悟人心的高洁。

(2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4、送别诗意象

(1)、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2)、颔联写“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看似是用拟人手法写景,写河桥的无情和江树的有意,实则在表达自己不能相送的愧疚与无奈,以及依依惜别之情。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5)、首联中的“嗟”字表达了多重情感:自己不能相送的愧疚与无奈;依依惜别之情;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惋惜;对朋友的宽慰。

(6)、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7)、长亭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个人以为,柳永在《雨霖铃》中描写的送别场面,有长亭,也有杨柳、美酒等符号,实为送别诗词之佳作名篇。此外,李白、李叔同的长亭诗也颇有伤情之感。

(8)、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水人格化,写出爱意无限,自有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洒。《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韵味悠长。

(9)、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末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10)、第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大多表达哀伤愁怨,缠绵悱恻,惜别恨别之意。

(11)、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2)、词中还使用了“夕阳”意象,表达对行人的怀念。这个意象前文已作阐释,不再多说。

(13)、首先说说春或秋。王维在暮春时节送别描写“渭城朝雨”,李白暮春送别写“风吹花”。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在春天中人们本该双双去野外踏青,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此时送别难免会使诗人慨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4)、这节课,给我对于古诗教学的理解,带来了新的思路,古诗教学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让孩子充分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更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动力,拓展更多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主动连接相关知识和相似的内容,举一反三。 

(15)、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16)、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

(17)、(参考)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一词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漂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紧紧跟随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像明月一样出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18)、参考: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19)、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20)、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5、送别诗意象举例

(1)、“柳”与“留”音谐,再加上柳条依依的体态与款款惜别,依依牵挂的情态相切合。表达自己久羁异乡之苦的诗句。

(2)、第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离别诗词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

(3)、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而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以长亭居多。

(4)、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5)、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6)、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7)、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

(8)、读标题,“送别”点名这是作者送别友人时所作。那么什么原因要送杜审言呢?通读全诗,尾联“可惜”两字,知是杜审言被贬官,以至于宋之问要去送别他。

(9)、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10)、译文: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1)、第送别要饮酒。因为人们认为借酒可消离愁。!

(12)、颈联“追孙楚”“吊屈平”,出现两个人名,这两个人物与杜审言有着相同的遭遇,富有才气,而仕途坎坷,诗人用典暗讽了朋友的遭遇,统治者不识人才。

(13)、第古代离别诗中多写柳。柳,谐音“留”,取柳树依依的姿态,象征离别之深情,也反映了中国古人渴望团圆的心态。

(14)、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15)、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16)、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这段话中,就“言情难”而言,本人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然而把情和景分开而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送别诗中许多难言之情,都是通过景物来抒发的,即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技巧就是--借景抒情。 

(17)、首联“卧病”道明诗人的身体状况,无法亲自送别。

(18)、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别情极为缠绵。

(19)、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五代/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20)、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1)、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2)、赏析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3)、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尾联“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荆、郢,为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也就是柳宗一将去的目的地。这两句说的是此番一别,相思只能在梦中,梦中经常见那云烟缭绕的荆门之地。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4)、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送别,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6)、读诗三看,一看叙事,弄清离别之因;二看绘景,感受画面和氛围;三注意表达技巧。具体欣赏一首诗时,要养成一句一句读,以及“靠词”读的习惯。

(7)、“古道”与感伤离别相关联,也是表达离情的重要意象,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8)、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末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9)、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10)、首联和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11)、“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位置。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思绪。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12)、参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以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13)、作为传统经典,部编版教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的经典诗词,以弥补长久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我们的经典优秀篇目得以传承。那么,如何让孩子在课堂内习得阅读经典篇目的方法,感受经典篇目的魅力,这就是语文老师必须全力研究的课题了。今天,我在嵩山饭店参加了“河南省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午的三节课中,两节课都与古诗词的学习有关,虽然都有迁移学习,但是第三节“送别诗的意象和意境”让我感触更深。

(14)、宋代柳永《雨霖铃》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5)、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16)、诗中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万般愁情无法用语言说清,只有含蓄道出,言尽而意无穷,愁情浓得化不开。

(17)、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8)、十里长亭一词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简称长亭。

(19)、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0)、第送别诗大都写雨,或许表明天亦有情,为古人而伤悲之意。。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末四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虽为宽慰友人之辞,但也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豁达而坦然面对离别,正由于两情长久,声息相通,虽天涯海角,也犹如相邻而居,真挚的友情自能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2)、参考:在美好的季节里,朋友将要去一座繁华的城市,和朋友愉快地分手,依依惜别中略含对朋友的向往。

(3)、(注)⑴京师:北宋都城汴梁。⑵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4)、而盛唐诗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伤心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出的人生豪迈达到一种极致。

(5)、送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画面,在中国古代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接下来让我们解析古代送别诗歌中“长亭”、“柳”、“月”、“兰舟”、“酒”等常见意象,分析其内涵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解读古代送别诗歌中的意象。

(6)、而哀景哀情的送别诗就更多了,比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苏轼笔下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则是对世事沧桑的感叹,这里"月"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企愿.

(9)、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  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一。再者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11)、读标题,“送别”点名这是作者送别友人时所作。那么什么原因要送杜审言呢?通读全诗,尾联“可惜”两字,知是杜审言被贬官,以至于宋之问要去送别他。

(12)、(注)⑴京师:北宋都城汴梁。⑵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4)、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