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名言名句95句精选

2023年12月1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王守仁名言花

1、王守仁说过的话

(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 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至善圆满的生命教育

(3)、“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4)、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5)、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6)、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纵观阳明先生的一生,于国,他问为朝廷出谋划策,以国家兴衰天下兴亡为己任;于学,他继承发展心学,使得心学成为明朝的主流学说之更是使心学一派远传海外;于己,他的一生笔耕不缀,文学著作众多且文采斐然,并将心学的奥秘融入自己书法之中,已然无愧于心。王守仁弟子心学之所以在后世流传甚广,原因有二:一是心学破除了以往主流思想对民众思想的钳制,解放思想;二是王阳明先生一生立院讲学,广收学徒,他的学生更是将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播。

(8)、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9)、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於吾心。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金典名言大全摘抄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守仁《传习录》

(12)、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守仁《泛海》

(1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4)、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7)、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首先确定了人的认识的形式和范畴,然后论证这些先天的形式和范畴只适用于现象界,而不适用于超验的本体——自在之物。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你用思维去思考这个,永远都得不到精准的答案。所以古人常说心需要去悟。王阳明说心需要去磨,去哪里悟?去哪里磨?当然是去你生命当中。

(20)、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2、王守仁名言名句

(1)、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2)、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薛瑄

(3)、有志於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4)、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5)、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明·王守仁《传习录》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9)、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0)、怒人而不畏,以其失理也。未怒而人已畏,以其得理也。学者或未见道而从实改过。

(11)、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

(13)、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4)、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1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6)、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17)、外事不可深必,凡得失听奉天命可也,动心则逆天命,祸将至矣。

(1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9)、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传习录》

(20)、真正深入很平静的,很理智的去体会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存在,是怎么样的存在,本来就是很傻的事情,谁会去做这种体验?

3、王守仁句子

(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4)、以前人们想做医生,是为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现在呢?前途好,工资高,环境好,福利好。以前人们想当公务员,是为了为人民办事、为国家出力,现在呢?前途好,福利好,环境好,办事好。呵呵

(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7)、●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用这样的方法也算是对天道的一种回馈。 ----三余无梦生

(8)、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9)、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乾,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0)、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守仁《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1)、原文: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2)、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存在是因为你存在。你存在是因为你的心存在,你的心在运作,

(13)、典故: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便用这句话回答了他,这句话也成为了代表心学的一句名言。

(1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5)、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16)、她说:你要搞懂这个,从字面上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即使别人说的清清楚楚也没有用。

(17)、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18)、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19)、王阳明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所以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人毫无意义可言。

(2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王守仁 名句

(1)、 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

(2)、我们携带着天然的灵性赋予我们的生命功能。敏锐的感官感受和觉察力和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际遇。

(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我们有时候活得挺像庄子口里面的朝菌和蟪蛄,眼光格局就是卡在那一个范围出不来。因为这些聚散分离得失而产生很多的烦恼痛苦。

(6)、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7)、 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王阳明     

(8)、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 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王阳明《与辰中诸生》

(11)、“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12)、你与花从哪里有,本心妙真如性,花与你即自性变现,花即你,你即花,花也即一切,一切即你,当下花还是花,你还是你,不能独立分开来理解,分开理解则断章取义,通俗讲他是圆融性的又归为一。

(13)、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4)、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15)、所以交集是确认事实(心、物)关系(在,寂,明)的前提,

(1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7)、也就是说,你的一切都因为你的感知而存在,那么你为什么要去执着你自己感知才有意义,这些本来并不真实的生灭呢?

(18)、王阳明不只是唯心而且是主观唯心的典型代表人物,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就是主观唯心,认为没和人(心)发生联系的客观物(真实存在)是不存在的,这本身就是主观唯心论,只能说对个体(主观)而言是不存在但不能此物不存在,人家是在说物的存在与否,你却偏说物什么意义了,真是牛头不对马嘴!曲意这句话!

(19)、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

5、王守仁 花

(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3)、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可是还有许多生灭的现象,因为过于快速或慢速,我们反而无法全部观察到或者体会到。

(6)、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7)、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人士,出生于家境显赫之家,自幼便熟读诗书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为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从余姚搬迁至山水之乡的绍兴。王守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十二岁初入私塾便能与老师辩论天下大事,畅谈国家时政,感怀人事。在私塾期间发奋刻苦,随后更是第一次会试便中举人虽几次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但在二十七岁那年高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官至为两广总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该是胸怀天下,励志图志之时却接连遭到朝廷的贬斥。虽晚年复起,但迟迟暮年有心却无力再为朝廷出谋划策。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9)、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守仁《王守仁》

(1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案:此四句称为四句教,是阳明先生学说的精髓,由这四句花生一部阳明学,一部阳明学归纳为四句教,故而应着重领会。

(11)、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2)、我就问:王阳明的那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

(13)、《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4)、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