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是什么97句精选

2024年05月2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重阳节的诗句王维

1、重阳节的古诗王维写的

(1)、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2)、学术指导: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

(3)、这首诗从诗名就可以看出不是重阳节那天所做的,而是重阳节后一天,这一天又叫“小重阳”,是古代的时候,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采菊宴赏觉得不尽兴,所以在节后一天又再次宴赏,所以称为“小重阳”。

(4)、诗歌的开头便掀起了全诗的高潮,诗人直接表达着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道,自己此时,一个人在异乡中漂泊,心无所依,每逢佳节来临,都倍加思念家中的亲人。这两句诗,看似平淡,但是平淡之中深藏着诗人的无奈和苦闷,“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节日还是那个节日,只是人的心境完全不一样了。

(5)、讲完了全诗的意脉,我们再来讲讲诗中的名物——茱萸。这里列三则材料,都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十二的征引。

(6)、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7)、第一则材料,讲清楚了“遍插茱萸”插在哪,以及为什么要插。第二则材料,将“佩茱茰”、“食蓬饵”、“饮菊花酒”并列,因为都有长寿之功用。第三则是一个神话故事,说明了为何要“登高”,以及“登高”之时,要配合“带茱萸囊”和“饮菊花酒”。可见,茱萸不仅可以插头上,也可佩戴成香囊。而菊花呢,也不仅可以放在酒里喝,其实也可插头。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菊花须插满头归”,便是明证。所以,“菊花”和“茱萸”,在重阳节这一天都有多种“玩法”,也有多种目的。

(8)、这首诗年年入选课本,字句写得也是通俗易懂,按道理默写下来应该是不难的。但它登上诗词大会时,还是难住了不少选手。当时诗词大会出的题目是填字,填的是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结果有6人答错了,场上的主持人董卿都表示无奈。

(9)、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10)、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这次贾老师的作曲,回到了《泊船瓜洲》的风格:比较清新,比较民谣风。旋律很简单,完全按照七言绝句的结构舒朗地展开。这首歌也许更适合小朋友来演唱。想象一下吧,清澈的童声环绕在白发老人的膝下,伴随着清香的蔬食和淡酒。我就先献丑了,配上简单的吉他伴奏。祝福天下老人长寿安康!

(13)、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14)、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15)、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诗文中提到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意思是“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16)、那么关于菊花,你知道它有很多的品种么?你最欣赏哪种菊呢?

(17)、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18)、茱萸:香味植物。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关于描写重阳节的诗句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19)、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20)、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2、王维的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是什么

(1)、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2)、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3)、《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4)、五帝与三王,古来称天子。干戈将揖让,毕竟何者是。

(5)、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句句皆是真情的流露,它没有华美的语言,也没有凄切的辞藻,但是就是这种朴素自然的感情,从古至今,引起了无数游子们的共鸣,特别是开头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深藏人生至理。

(6)、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

(7)、曲周意明乾元商厦在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当天,全场中老年服装九折优惠(特价除外)!不可错过的优惠,不能等待的陪伴,快陪着爸妈一起来逛逛吧!!!

(8)、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9)、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0)、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11)、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1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13)、《归嵩山作》是王维寓居嵩山东溪时年写,诗中写倦游归来复得自然的闲适情趣。

(14)、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龙山上,西风树响,吹老鬓毛霜。

(15)、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16)、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17)、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18)、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唐·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19)、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20)、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3、重阳节王维写的诗句

(1)、老来懒赋诗,唯有老相随。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2)、此诗题下原注:“时年十七。”可知作于开元五年(717)的重阳节。王维祖籍太原,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东,王维当时在华山以西的长安,故称蒲州亲人为“山东兄弟”。王维十五岁时离家赴长安,十九岁应京兆府试并得解送,二十岁应试吏部落第,二十一岁登进士第。这段最美好的年华,都在长安度过。而二十一岁登第,也可算是少年得志了。这里有运气的成分,但也是王维文才的自然结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明证。

(3)、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4)、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6)、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评。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7)、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8)、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9)、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有时华落尽,满怀萧瑟。

(10)、王维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王维被京城的繁华惊呆了,街上那川流不息的车辆,密密麻麻的人群,让王维大开眼界,以为到了人间仙境。

(1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

(12)、(注释)这是作者17岁时写的一首思念家人的诗。一个人在他乡做客,

(1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16)、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17)、其实是因为菊花在秋季九月开的最为绚烂,而重阳节正值金秋,所以古人会在重阳节这一天饮酒、赏菊赋诗。东晋诗人陶渊明最爱此事了。

(18)、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19)、关于这种方位的问题,诗词大会也考过,当时问的是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西”是哪里?选项共有3个:山西省、陕西省、浙江省。最后的答案是浙江省,陆游本就是江浙人,这首诗就是他赋闲在家时所写。这道题当时有59人答错,算是错误率较高的题之一了。

(20)、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4、重阳节王维古诗诗句

(1)、“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4)、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关于春节,重阳的诗句《九月几日以山东兄弟》

(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6)、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7)、《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宋·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赏析:九月九日,勉强登高,却无人送酒同欢,遥想故园的菊花,大概在战场旁,寂寞地开放吧。

(8)、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9)、这些重阳诗词,记录着文人们在重阳节的喜怒哀乐。不过相对来说,重阳诗里最名的还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

(12)、以上种种想法和风俗,造就了重阳节淡淡忧伤的况味。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云:“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茰。”高适《九月九日酬颜少府》云:“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这三首诗,表达了对衰老的担忧和苦笑。又杜牧《九日齐安登高》结尾云:“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这里故作俊爽旷达,其实更显出沧桑感。

(13)、在《醉花阴》里,千古才女李清照在重阳节持起酒杯,思念丈夫,写出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白在这一天却颇有同情心,写下了《九月十日即事》,“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大概是:你们过你们的重阳,菊花怎么就招你们了,你们要摘它。在边塞过重阳节的岑参则有点儿惨,“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想喝点儿酒都没有。

(1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1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16)、而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想象了家乡兄弟亲人们在此佳节会做的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个重阳,他们也应当会和往日一样,一同登高出游,只是插遍了茱萸的他们中,少了一人,那便是诗人。在这两句,诗人通过想象故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表达的是自己没有和他们在一起的遗憾,同时,通过兄弟们的相聚,衬托着自己的形单影只,抒发着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

(17)、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18)、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9)、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5、重阳节诗句王维的资料

(1)、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2)、王维诗的长处,在其写景能摄万物之神魂,能绘天地之大美。这首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一联,有万古苍凉之气。张文荪《唐贤清雅集》中评:苍凉在目,神韵要体味。

(3)、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这是一首酬人之作,张少府,人不详。在这首诗中,王维颇有牢骚,但是,王维不像别的诗人那样耿耿于心,当你读到“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时,前面的牢骚仿佛被松风吹散了,我们只看到了一个风流自适的王维,山风吹拂着衣带,山月映照着清影,一曲《风入松》弹起,潇洒风流无比。到“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几欲飘然而去了。

(5)、在辋川,山是渐渐变为苍翠的,水是缓慢流淌的,在这样缓慢的时光中,诗人能闲下心来,临风倚仗,听傍晚的蝉叫,看慢慢下沉的落日、缓缓升起的炊烟,最有趣的是,还能看喝醉了的好友,像古代名士那样在柳树前醉舞狂歌。

(6)、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

(7)、这首《山居秋暝》,是王维最受人喜爱的名篇之因为诗中写出了一种令人向往的人生境界,那就是空山一样空澄明净的人生境界。

(8)、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9)、至唐朝时,重阳节被正式定为全国统一的节日。每年九月初宫廷,民间都会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而这一天也成为了诗人们作诗的取材之地,从唐朝到今天,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就有很多,今天,我们来总结十首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10)、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一同在辋川隐居的好友裴迪的诗,诗的主题在一个“闲”字。

(11)、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12)、登高属于一时避祸,那么怎样才能保证祸不沾身乃至延年益寿呢?这才有茱萸和菊花的出现。“辟恶气”也好,“御初寒”也好,“令人长寿”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保命”之需。宋人把茱萸称作“辟邪翁”,把菊花称作“延寿客”,二者能“消阳九之厄”(《梦粱录》卷五)。而最爱菊花的陶渊明,其实也抱有很实际的目的,如其诗所云:“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再清风朗月的人,也得保命啊!

(13)、(出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14)、“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15)、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16)、一晃,九九重阳节到了,王维想:“在家乡的时候,每逢节日,朋友们便相约到高高的山峰玩耍,而今年朋友们中却单单少了我一人。”王维便放下书本,登上了京城的高处,眺望远方的家乡,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诗句。

(17)、王维(701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