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句鉴赏138句精选

2023年09月04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苏轼的诗词赏析

1、苏轼的诗词鉴赏

(1)、译文: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5)、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6)、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7)、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8)、(解析)原诗中的横看:正面看。岭:不很高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顶端,形状尖而高。缘:因为,由于。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上。原诗的意思是:正面望去高岭横空,侧面一看却成了峻拔的奇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来看,更是千姿百态。雄伟的庐山啊!为什么认不清你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的秀丽多姿和作者自己从观望山景中所得到的启发,意在说明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当局者迷”的情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常用来比喻无法认清一个人真正的底细与才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今用来说明人们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观察问题。

(9)、月薪3500的80后父亲,在家长会上的演讲,令人深思…

(10)、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2)、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13)、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4)、(鉴赏)苏轼一生聪明能干,才能卓越。由于他自持聪明过人,不肯逢迎权贵;他又擅长写作诗文,时常得罪显要,以至于一生困顿失意。这首“洗儿诗”,是苏轼藉对儿子的期盼,抒发自己满腔的激愤。表面是在嘲弄自己聪明一世,失意一生,实际却是在讽刺那些公卿大臣,全都是“愚且鲁”的无能之辈。

(15)、《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16)、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17)、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1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9)、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20)、(原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2、苏轼诗句鉴赏

(1)、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2)、该词望月怀人,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孤独境界,可谓遗世独立。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

(3)、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4)、(解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5)、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6)、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7)、《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苏轼|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8)、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9)、《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10)、《江南文脉》诗词篇37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11)、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12)、(鉴赏)大江的流水终日不停地向东奔流,那汹涌澎湃的浪潮,淘洗尽了千古以来无数的风流人物。大江东去,代表时间巨流的无情流逝,带走了千古的大好岁月,也带走了千古的英雄人物。大江:长江。风流人物:杰出人物。原词中的羽扇纶巾:指周瑜温文尔雅,儒将风度。故国神游:神游古代的战场。苏轼借此词感叹英雄人物的盛衰无常,气势雄浑,意境悲凉,千古称颂不朽。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卷头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是由这里演变而来。苏轼在原词中把古战场描写得有声有色,塑造了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可是结尾却很悲凉。这是苏轼感怀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的反映。

(1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5)、“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16)、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7)、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18)、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全部注释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20)、名家朗诵:《石钟山记》||文最奇致古今绝调

3、苏轼的诗欣赏

(1)、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3)、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4)、《点绛唇·闲倚胡床》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5)、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6)、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7)、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8)、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9)、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10)、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1)、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12)、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绝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13)、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14)、(原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桥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15)、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6)、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7)、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8)、《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19)、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20)、白居易自己风流好色,却像所有那些道学古董一样,希望女人为自己“殉节尽忠”。盼盼本是一歌妓,张建封死后,能念旧爱而不嫁、独居燕子楼十余年,已是很不容易了,白老先生还嫌她没有“一朝身去不相随”,害得盼盼绝食而死。东坡感于盼盼的凄凉,写了此词,又说“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4、苏轼的诗鉴赏

(1)、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3)、(原诗)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肠断一作:断肠)

(5)、(解析)蓼:读作了,是一种野草,味道苦辣。少年时代,历尽苦难折磨,那种辛苦的滋味,就像是在吃蓼草一样,又苦又辣;老年以后,生活平静逍遥,那种清闲的感觉,就像是在吃甘蔗一样,有甜又香。这两句诗形容人生不同阶段的各种境遇。少年时代,奋勇冲破无数难关,吃了不少苦头;老来渐入坦途,一切称心如意。唯有在少年时代历经磨练,才会有老年以后的.清闲舒适。现今常用“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这两句诗,来勉励人要及时努力,有了辛勤耕耘,到后来才会有美好的收获。

(6)、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7)、(原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8)、(鉴赏)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9)、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10)、让孩子轻松爱上阅读,从这20节绘本课开始!

(11)、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12)、“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13)、(原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4)、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鉴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15)、字写好真有这么难?零基础速成是完全可以的!

(16)、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7)、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苏轼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苏轼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苏轼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为何要“敲门试问”呢?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18)、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0)、译文: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5、

(1)、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赏析:苏轼是个全才,既长于豪放词,婉约词也毫不逊色。上阕写景,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下片写伤情,墙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愁,用极富艺术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失落心情。

(4)、1075年,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在一次打猎活动中,苏轼写在了这首气势雄豪,淋淳酣畅的词。这首词在境界上大大突破了北宋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对南宋辛派词人有很大的影响。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这首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5)、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苏轼|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7)、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8)、“水殿风来暗香满”,孟昶与花蕊夫人纳凉的摩河池,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刘熙载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自是天仙化人之笔”,黄庭坚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

(9)、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10)、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1)、“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12)、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杜鹃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13)、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14)、(解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15)、《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苏轼|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16)、“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17)、本报推介的100多位名师现在积极活跃在各省市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大多数成了当地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有不少人成了有全国影响力的学者、名师;还有好多已经成为校长、教育局局长等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本报推出的数百位优秀学生作者,如今许多已经在学术界展露头角,很多已经成了文化传媒界的佼佼者、行政领导、商界名流。他们对学子读写报社工作的肯定与支持是我们报社同仁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18)、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19)、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20)、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失意的孤寂绝望的号叫——苏轼《卜算子·黄洲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2)、译文: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3)、1081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苏轼的同僚好友章楶在《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中写描写杨花之美,苏轼也写下了这首词来唱和。

(4)、“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5)、“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

(6)、赏析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7)、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8)、(鉴赏)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9)、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10)、(鉴赏)我这流浪天涯、身心疲倦的旅客啊!一心怀念故园,痴迷地望着山中那条通往家乡的归路,几乎把心眼都给望穿了。异乡羁旅、天涯漂泊的流浪客,痴痴地望着山中归路,思念故园亲友,情愿望断心眼。只是事与愿违,不禁感叹有家归不得,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归途。苏轼是宋代的大诗文家,他的作品多半情意真挚,感人至深,这或许与他坦率、旷达的性格有关。

(11)、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12)、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3)、胡寅评价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14)、(原诗)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15)、该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前所未有,因此被称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是对传统词的一大突破,因而成为了豪放词的定鼎之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16)、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17)、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18)、“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19)、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20)、下阕扣住孤鸿这个核心意象来铺展笔墨,移情于物,化物为我,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孤鸿的内心世界。这其实是词人换一个角度对自我进行一次观照,一次审视。“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了孤鸿的一路风雨兼程而形单影只难归宿、怨愤满腹而无人可以倾诉的凄怆。一个“惊”字起头使整首词至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暗示了人世风波险恶,起起伏伏,无法逆料。“却回头”勾起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个中滋味,不堪回首。“有恨无人省”写尽了孤独的痛苦。“拣尽寒枝不肯栖”,更尽交代了“无人省”的原因,这只桀骜不驯的孤鸿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愿像其他鸟儿那样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而随波逐流,他志怀高洁,千挑百拣,寻寻觅觅,却始终找不到诗意的栖居之处,这又倍增其“恨”,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那个叫人断肠的悲剧结局,那就是“寂寞沙洲冷”。本来是“良禽择佳木而栖”,到如今,非但佳木难寻,即便寒枝也叫人失望,孤傲不羁的他只好流落在寂寞凄冷的沙洲。“寒”、“冷”二字透露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无比颓唐、绝望,它难免有一种消极的厌世的色彩。

(1)、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2)、(原诗)折杨新曲万人趋,独和先生于蒍于。但信椟藏终自售,岂知碗脱本无樵。朅从冰叟来游宦,肯伴臞仙亦号儒。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不嫌雾谷霾松柏,终恐虹梁荷栋桴。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感君生日遥称寿,祝我馀年老不枯。未辨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

(3)、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仍然是沉重的。末四句,诗作忽然转而言菊,似与诗题不符,却正流露出苏轼大失望后“寄淡泊”的心境。由竹的遭际引发对故乡的怀念,“篱菊”荒废的担心,表达归隐的思绪。此四句与咏竹似断实续,无非托物以抒怀,“古人之不拘如此”,“余音悠然”。

(4)、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词的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5)、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7)、(出处)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8)、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9)、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10)、《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11)、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12)、全部注释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5)、译文: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16)、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17)、(原诗)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8)、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