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视频朗读127句精选

2023年10月1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视频

1、论语经典语录及翻译

(1)、译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2)、(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3)、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4)、教育之音平台,致力于服务中小学各年级家长,每天准时分享最新教育资讯、各年级学习资料、学习方式方法等,汇聚最好的教育资源,传播最好的教育理念,孩子成长路上,我们相伴相助!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6)、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8)、    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9)、单父的百姓急了,纷纷向宓子贱提议说,应该赶在齐军到来之前,发动所有人抢收麦子。因为是非常时刻,也不要管谁种谁收,谁抢到就归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齐国人!但宓子贱早已拿定主意,前来请求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10)、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12)、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想要像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14)、这三则语录哪些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5)、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文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6)、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8)、《论语》以孔子为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另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比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19)、(1)子曰:“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0)、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视频朗读

(1)、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6)曲肱而枕之                肱:胳膊

(4)、《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5)、字词解释: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7)、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8)、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3)、     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是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14)、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5)、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16)、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17)、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

(18)、(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2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论语原文完整版

(1)、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2)、大意: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3)、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4)、(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6)、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子zǐ曰yuē:“由yóu,诲huì女nǚ知zhī之zhī乎hū!知zhī之zhī为wéi知zhī之zhī,不bù知zhī为wéi不bù知zhī,是shì知zhī也yě。”

(10)、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2)、(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14)、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5)、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6)、寓意:贫穷是常见的,但个人的道德成长不应受到贫穷的限制。孔子崇尚扶贫、幸福、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17)、(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8)、★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1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1)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些事情不能被人力所支配,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意见,到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4、论语学而篇第一朗读视频

(1)、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2)、(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翻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4)、以下这一则《论语》阐述了要以学习为快乐,兴趣对于学习很重要。这一则运用了什么修辞?分为几层?有什么好处?

(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6)、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7)、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8)、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说文解字》:省,视也。  本章中有“    ”“    ”的意思。

(11)、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12)、从下面这一则《论语》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我们从这一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3)、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4)、而: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15)、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16)、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8)、大意: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19)、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水:冷水,肱:胳膊,于:对于。

(20)、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5、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讲解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7)、➊“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二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即有才德的人。这里是第二种意思。

(8)、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1)、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笃志 三十而立

(12)、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13)、(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14)、(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20)、译文:孔子说:“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1)、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3)、答案: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5)、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6)、(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0)、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1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12)、唯有放下,才能不放弃。学国学课程,想干啥干啥,该干啥干啥,建议都支上本儿,上网偷菜、工作、聊天、炒股,就像在家听老妈叨叨一样。老妈叨叨的不过是几十年的事儿,咱叨叨的是几千年的事儿,而已。其实想想,咱岁数越大,越像自己的爸妈,为啥呢?他们当初的叨叨,其实都灌到咱耳朵里了,只是咱不觉得、没注意而已。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3)、“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14)、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5)、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6)、译文:孔子说:“饭疏食饮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19)、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20)、字词解释: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 :恳切     仁:仁德

(1)、(4)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4)、(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朱熹认为,这句话重在讲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在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6)、子贱在位期间,齐国进攻鲁国,单父恰好在齐军的必经之路上。此时正值秋收,田里的麦子成熟在望,但齐军一来,粮食肯定会被敌人抢走。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