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原文和译文90句精选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对照
1、韩非子全译
(1)、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2)、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3)、 王樵(1521~1599)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四库全书》中收录了他的主要著作——研究《尚书》的《尚书日记》。他治学的根基是经学,多次修订《尚书日记》是他毕生的事业之一。同时,他还以同样的热情撰写了注释明律的《读律私笺》,并多次修订。他的律学研究始于30多岁,即任职刑部时。与很多律学者一样,他是出于职务上的需要才开始研习律学的。如他所说,该书“初稿五巨册,盖吾三十年之精力在焉”,研究律学也是他的毕生事业之一。王樵批评某些官僚以嗜好诗文为风雅,不研读律文,也不认真审案的行为。他列举昔日的伟人运用智慧,拯救无辜民众于水火的事例,认为“正是古人为学实用处”。对于他来说,研究律学与研究经学的目的并无二致。
(4)、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鸟该怎么称呼?”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呜叫,一鸣必定惊人。您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进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起兵伐齐,在徐州打败了齐国,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地会合诸侯,于是称霸天下。庄王不让小事妨碍自己的长处,因而能有大名;不过早表露出来,因而能有大功。所以《老子》说:“大器晚成,大音稀声。”
(5)、21A
(6)、这与老子、墨子、孔子的思想还是有区别的,此三家之言更偏重于战略上的指导思想,而这样的思想更适合于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洗脑的作用,这是软刀子、是慢过程。老子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更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状态或者自然状态;墨子的兼爱、平等、科学主义思想,则太过超前,对贵族封建的统治时代下,显然不合时宜;而孔子的三纲五常、伦理尊卑、尊君愚民思想,则更适合于大一统时代的教育文化的统治思想。
(7)、《韩非子·楚人养鸦》小寓言原文及译文:teacherM简译:
(8)、“比附”一词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书·刑法志》中的相关记述。唐律中也有关于“比附”的规定,明清律继承了这一点。根据明清律的规定,当法官决定采用比附时必须通过上司向刑部报告,最终必须经过上奏寻求皇帝的许可,严禁通过随意解释法律来作出判决(《名例律·断罪无正条》)。这就是说,当律文中没有合适的条文,而又需要对某项罪行作出判决的时候,必须以既定法条为基准,顾及刑罚之间的均衡,经过全国审判机构的中枢——刑部——的审议,最终要得到皇帝的认可。应该说,这是为了对所犯之罪科以适当刑罚而规定的十分慎重的手续。
(9)、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10)、以明代《津逮秘书》本《搜神记》为底本,校勘精良,值得珍藏。
(11)、礼是体现内心感情的,是各种义的有条理的表现,是用来规定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的。是表明贵贱、贤不肖之间的区别的。内心依恋而不能表达,所以用疾趋卑拜等动作来加以表明;心里确实有所爱慕而对方却不了解,所以用美好动听的言辞来加以申述,礼是用来表明内心感情的外部文饰。所以说,礼是用来体现内心感情的。
(12)、锁线精装,封面选用进口特种纸,设计典雅,开本适宜。
(13)、内文选用特制环保轻型纸,轻便易携,便于翻阅,随时随地享受阅读。
(14)、领导的统治思想,在于后发制人。自己不亲自处理具体事务但知道下属做事时到底是笨蛋还是厉害的角色,不亲自考虑分析问题但知道下属做事是成是败。因此,领导不用说话,下属就知道要去做什么事,不做任何规定,下属就知道要努力干活。下属已经做出了反应,领导就拿此作为凭据;下属已经把活干好了,领导就以此为依据。这个凭据就是赏罚下属的根据。所以,下属提出建议或对策,领导就根据他们说的给他们安排任务,这个事情通过职责要求来达到目标。事情能达到目标,和他说的一致,就嘉奖,反之就要处罚。英明领导的统治思想,就要求下属言行一致。因此,英明的领导在嘉奖下属时,要像及时雨一般温暖滋润,在处罚下属时,要像雷霆般迅速可怕,任谁都无法逃脱。因此,英明的领导不能随便嘉奖下属,也不能随便赦免下属的处罚。嘉奖如果随便了,有功劳的下属就会变得懈怠没有上进;处罚如果随便赦免了,狡猾的下属就容易抱着侥幸胡作非为。因此,如果下属有功,不论是谁都要嘉奖,如果下属有错,不论是谁都要处罚,和领导亲近的人都受到处罚了,那么和领导关系疏远的下属就更不会懈怠了,和领导亲近的人同时也就不敢骄横霸道了。
(15)、从前商纣制作了象牙筷子,箕子非常担忧,认为使用象牙筷子一定不会在陶制器皿里使用,一定会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象筷玉杯一定不会用于吃豆类食品熬的浓汤,一定要去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不会在茅屋下面食用,就一定要穿多层的织锦衣服,住上宽敞房屋和高台。箕子害怕结果严重,所以深为这样的开端担忧。过了五年,商约摆设肉林,建炮烙之刑,登上酒糟山,俯临酒池,他因而丧身。因此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预感到了天下的祸害。所以《老子》说:“能够看到事物的萌芽状态,就叫做明。”
(16)、为他驾车的人问:“一见面,国君就开始欣赏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呢?”
(17)、韩非子中有那些著名的寓言故事查看全部11个回答
(18)、C.“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19)、故敌国〔89〕之君王虽说〔90〕吾义,吾弗入贡而臣;关内之侯虽非吾行,吾必使执禽〔91〕而朝。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92〕,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93〕,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20)、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2、韩非子原文和译文
(1)、楚人偶得一鸦,全体皆白,甚喜,告之亲友,皆不信,曰:汝定是为其鸟朦眼尔。楚人自信其鸟与众不同,敬若神明,遂悉心供养之。
(2)、除了原典資料庫每一頁左下邊的簡單搜索功能之外,系統還提供一個「高級搜索」功能,透過此功能可以查詢與上述功能相關的各種資料。點擊簡單搜索輸入方塊下面的「高級搜索」連接即可打開高級搜索頁面。透過高級搜索功能,使用者能夠為原典資料庫的任意部份搜索以下的任意結合:任何搜索結果都可另外採取「統計模式」來顯示;若使用統計模式,系統不顯示每一個出處的原典段落,而顯示出處在不同原典或不同篇章中的總數。
(3)、 本书就是根据以上方针进行翻译和解说的。具体的处理请参看凡例。
(4)、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5)、反对奢侈淫逸的习俗;出身微贱的人行事不能超越礼制;王的教化应由内到外施行,从亲近的人开始。
(6)、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
(7)、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函掩其迹,匿有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在。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散其d,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d。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8)、虞国君主贪图屈产出的良马和垂棘出的壁玉,不听宫之奇的劝谏,因而国家灭亡,虞君身死。所以《老子》说:“过失中没有比贪得更惨痛的了。”
(9)、动漫版《易经》全集,通俗易懂,太难得了,请珍藏!
(10)、韩非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青年时期的韩非目睹战国末期的韩国日趋衰弱。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国强兵的计策,但都未被接受。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着作,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11)、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12)、而遇敌则为雄;鸣晓亦早于他者。人誉之为“天鸡”其术传于其子。
(13)、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4分)
(14)、(1)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15)、韩非还对历史进化的原因作了探索。他从物质生产方面来分析历史进化的原因,认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又促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观念的变化。他说,上古竞于道德,并不是人人都好,而是由于当时人少物多;当今人们互相争夺,不是人的思想退步变坏,而是人多财少导致的。
(16)、谷井俊仁参加过滋贺秀三主持的研究计划——从史料文献看中国法制史。该计划的初衷之一是为后学者指示门径,系统地介绍从西周金文直至当代中国的法制文献,参加的各位学者堪称各领域的翘楚。其研究成果最终结集为《中国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滋贺秀三编,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初版,1994再版),其中的“清律”部分由谷井俊仁担纲执笔。在该文展望清律研究之发展的部分,谷井俊仁写道,今人尚未充分理解清律的基本理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熟读《读律佩觽》《大清律辑注》的总注和沈之奇注,以及雍正律总注。他本人身体力行,在详细阅读《大清律辑注》的基础上,于1999年至2004年连续发表了《大清律辑注考释》的第一~六(三重大学人文学部文化学科《人文论丛》,第16~21号),着重解读了《大清律例·刑律》的“人命”和“斗殴”部分。正如谷井阳子所说,这些文章根植于对清律的理解之上,而且研读的对象——《大清律辑注》的对象是专操刑名之人——并非通俗著作,故对于接触清律不久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感到难解。
(17)、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婴儿不剔首则腹〔116〕痛,不痤〔117〕则寖益〔118〕。剔首、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119〕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120〕而无私解〔121〕,并力疾〔122〕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夫求圣通〔123〕之士者,为民知〔124〕之不足师用。昔禹决〔125〕江浚〔126〕河,而民聚瓦石;子产开亩树桑,郑人谤訾〔127〕。禹利天下,子产存郑人,皆以受谤,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故举士而求贤智,为政而期适民〔128〕,皆乱之端〔129〕,未可与为治也。
(18)、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矣。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上亡身死。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9)、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20)、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韩非子全文及翻译
(1)、 清朝官方在雍正年间编纂的正式注释中收录有《大清律辑注》,可见该书在出版之后就受到了好评。不过,沈之奇用作底本的是经过康熙九年(1670)校订的顺治四年(1647)律。由于《大清律》在雍正和乾隆年间经过改订,结果导致《大清律辑注》的部分内容与当时实行的律文不符。为此洪弘绪根据乾隆五年(1740)版《大清律》出版了经过改订的《大清律辑注》。乾隆六年(1741)规定,今后不得更改律文本身,清律的文本因此被固定下来,其后也不会出现注释与经过修订的律文之间发生不符的问题。《大清律辑注》的洪弘绪改订本得到广为流布,终于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清律注释书。不仅律学者重视该书,各级地方官衙乃至中央刑部等衙门的正式文书中也加以引用,俨然具有了官方注释的权威。但《大清律辑注》充其量不过是一部私人著作,由此可见该书受到了极大的好评。
(2)、(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3)、捭阖篇,实际上是《鬼谷子》的总纲,后面的各篇,都是基于祂衍展和入微的,特别是紧接着的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等篇,都可以看作是捭阖的具体演化,都是讲如何发现和把握住关键,取得人心的影响权和控制权,从而对社会施加影响,推动历史进程的。所以我把前六篇合为一个大章,不是要标新立异地再创作,而是祂们本来就有着这样的内在联系。
(4)、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 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5)、前有王世贞《序》。原《韩子旧序》云:「至元三年秋七月庚午奎章阁侍书学士臣犿谨昧死顿首进上。」则此本以元何犿本为底本。
(6)、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7)、答:
(8)、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9)、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10)、本段韩非阐述由此而产生的对下属赏罚的执行程度与必要性。
(11)、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12)、 本文译者自负笈京都大学以来,在求学和研究等不同场合深得两位作者谷井俊仁、谷井阳子的教益,既有紧张的调查旅行,也有轻松的茶余饭后,更多的是研究会上的切磋琢磨。值此翻译克成之际,除向中国人民大学尤陈俊先生、四川大学刘昕杰先生致谢外,特向谷井阳子教授表示感谢,并寄托对故友的遥思。
(13)、上述所提到的資料及功能的最終目的是刺激討論、辯論、學習及學術進步,因而希望各位使用者可以考慮把自己的疑問、思考及想法在討論區中與各位分享。討論區與網站的其它部份密切相關。任何一個討論主題可以與資料庫中的許多項目連接,包括字、詞、原典段落及當代研究成果。建立連接之後,當別人查到此項目時,就會看到有相關的討論,可以參考您的發言且加入討論。
(14)、是书即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普通读者印刷的相对便宜的能够一睹古书风采的重印本,对于部分人来说收藏意义大于阅读意义(不如明清以来以之为底本的校注本)。
(15)、古文: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16)、B.刘向正直有为,嫉恶如仇。他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身居高位的骄纵外戚和玩弄权术的宦官。
(17)、不修养心志,“五气”就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就不快捷;反应不快捷,就会失掉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如果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如果失神丧志就会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志”、“心”、“神”三者就不协调了。
(18)、 对于继承自明律的条文,清朝也作了若干调整。这些调整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属于适应制度变化而进行的机械的修正。顺治律最大的特征不在律文本身,而在增加了很多被称为“小注”的官方注释(明律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为数不多)。这些小注据说是源于明末姚思仁的《大明律附例注解》,此言固然有一定根据,但书中还是有不少取自他书的部分,由此可见顺治律是博采众家之长。顺治律的正式名称是《大清律集解附例》,其中包括律文、小注和条例。顾名思义,“集解”就是“集”诸“解”之意。
(19)、粤若,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准备发表评论了。个人认为,也可以解释为“如果,假若”。
(20)、彩舟云淡, ,画图难足.。 《桂枝香·金陵怀古》
4、韩非子原文及译注
(1)、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2)、 以《大清律辑注》为基础介绍清律,如果仅仅是逐一翻译全文并且辅以译注的话,恐怕普通读者很难接受。
(3)、适宜对象:文言文识读能力保持在初高中水准的人;部分文史专业的本科生;仅想了解《韩非子》而不做深入研究的一般读者。
(4)、通過内部字典和上述的語義鏈接,本站還可以對原典數據庫中的任何段落提供詞語分析表。詞語分析表為段落中的每一個字顯示字典中的英文翻譯及其它信息,並且對於有語意鏈接的詞語顯示詞語在此脈絡中的意義。例如,在《論語》的第一段中,系統會顯示「樂」的正確讀法是「le」而不是「yue」,且該句中「說」的用法跟「悅」的讀法、意義相同(請參考《學而》第一段詞語分析表)。建立語意鏈接的計劃正在進行,因此目前也有缺少鏈接的字。當一個字尚未有語意鏈接時,系統將會顯示此字的基本資料,並提供至完整字典項目的連接。
(5)、宋国有一个叫监止子的富商,与别人争着购买一块价值一百金的璞玉,所以假装失手掉在地上将玉摔坏了,赔了卖家一百金,而后将摔的`伤痕修补好,(到别处卖),得到了千镒的利润(多了好多倍)。
(6)、《韩非子》,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浏览。(梁启超)
(7)、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8)、类似这种为弥补律文不足所作的判决最终会成为判例,并且被积累起来。原则上不允许根据判例作出判决,当类似案例日渐增多时,会以公布单行法规的形式确定今后的断罪标准。当这些单行法规逐渐增多之后,会选择其中重要的部分编为次要法典。当出现律文本身无法准确判断的罪行和酌情处理的条件时,就会不断地增加单行法规。随着单行法规的不断增加,法本身就会出现难以把握的状况。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必定会发生的现象。
(9)、 谷井阳子,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天理大学文学部教授。
(10)、封面选用进口特种纸,设计典雅,开本适宜,锁线精装。
(11)、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5)!”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讬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陁此社鼠之所以不得(7)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害。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12)、 对于使用者来说,注释必须是值得信赖的。如果两处的解释互相矛盾抵触,往往会招致运用时出现混乱。律文的注释必须全面地考虑到律文整体。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律文为对象的知识体系,亦即一个专门学问——律学。
(13)、 后汉灭亡之后,三国时期曹魏的明帝下令整理了前代旧法,制定了新的律文,即“新律”十八篇和“州郡令”等令文。当晋开国之后,立即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由律二十篇和令四十篇构成的律令,是为泰始律令。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均继承了泰始律令,在南朝并未有过重要的变化,而北朝却数度修改律文,并且出现了最终结晶于唐律的若干要素。例如,对老人和儿童减免刑罚的规定、从犯减首犯一等论罪的首从法等等。自汉代废除了肉刑(即损毁一部分身体的劓、刖、宫等)以来,经过长期的实践,徒刑和流刑最终成为位于死刑与笞刑之间的刑罚。这样,在南北朝时期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五刑的体系。
(14)、德是内部所具有的。得是从外部获取的。《老子》“上德不德”这句话,是说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游离自身。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也就叫做“德”。“德”即得到自身。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虑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才有德。”
(15)、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16)、蒙曼读经典08水浒传的正确阅读方式——放弃偏见
(17)、《百家姓》(全文注音+音频+视频+姓氏来源)
(18)、《韩非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9)、《红楼梦》诗词、歌曲大全合集,收藏留着慢慢品读!
(20)、谷井伉俪曾经负笈于京都大学,专攻东洋史学,除本书外,还曾联袂翻译过孔飞力的《叫魂》一书(日文译版原题:中国近世の霊魂泥棒,平凡社,1996)。二人在中国近世制度史、法制史和律学研究等领域中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深受学界重视。其中,已故的滋贺秀三教授生前曾分别为二人撰写的论文写过书评,给予鞭策和鼓励(见《法制史研究》40号,19《法制史研究》46号,1996)
5、韩非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1)、 (因排版需要删去注释,完整注释版请参见集刊)
(2)、 他从江北到山东,先后在“院、司、府、州、县”等不同衙门担任刑幕。这就是说,他积累了上至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和统管一省司法的按察司,下至行政末端的州县的各级衙门的经验。巡抚、按察司与州县虽然都要面对听讼断案,但其业务内容却因行政层级不同而彼此互异。州县负责搜查和初审,府则以监督州县为主。按察司职掌全省的司法行政,巡抚则代表省与皇帝以及中央刑部进行交涉。由于长年服务于职权各异的衙门,他以不同的立场参与听讼断案,接触到大量的审判文书。
(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故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曰:"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邦者,人君之辎重也。主父生传其邦,此离其辎重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超然已无赵矣。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是以生幽而死。故曰:"轻则失臣,躁则失君。"主父之谓也。
(4)、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5)、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A.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7)、 进入汉代之后,据称汉高祖的相国萧何在取舍秦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律九章”。关于萧何制定“律九章”一说始终存在疑问,但至少后汉时特别法之一为“九篇之律”,即承袭自《法经》的《盗》、《贼》、《囚》、《捕》、《杂》和《具》的六篇和《户》、《兴》、《厩》三篇。但是,九篇之外还有很多律文,此外,还有被称为“令”的单行法规及其汇编,结果导致了受人诟病的“律令烦多”的弊害。
(8)、英明的君主,按照功劳封爵赏禄,衡量才能进官任事。选拔的人必定有好的品德;任用的人必定有优秀才干,贤能的人得以进用,私门的请托就行不通了。有功劳的人得到优厚的俸禄,有能力的人处在重要职位上,那么寄养在私门的侠士怎么能不抛掉私勇而去奋力抵抗敌人,靠游说谋官的人又怎么能不离开私门而务求保持高风亮节呢?这就是聚集贤能人才而离散私门d徒的途径。
(9)、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10)、(1)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等人诬陷,周堪、更生下到监狱,和萧望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得分点:“白”“谮诉”“为……所”,句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