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作品年表79句精选
博尔赫斯作品
1、博尔赫斯作品集百度云
(1)、Iofferyoumyancestors,mydeadmen,theghoststhatlivingmenhavehonouredinmarble:myfather’sfatherkilledinthefrontierofBuenosAires,twobulletsthroughhislungs,beardedanddead,wrappedbyhissoldiersinthehideofacow;
(2)、腾讯文化:在博尔赫斯去世后的30年里,你一直参与博尔赫斯作品的出版。你如何评价博尔赫斯去世前后的影响力变化?
(3)、博尔赫斯明确的哲学观点让评论家们觉得他的写作属于一种理想的、没有时间界限的空间,也就是一种文学乌托邦,而他在成名前的失明更加强了这一观点,因为他的失明让他有了一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吟游盲诗人的感觉,可以触摸到世界文学的每个角落,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正在消亡的传统所拥有的永恒形式。这种永恒性又在他作品年代的模糊性中得到了加强。他习惯在自己作品重版的时候加上一些后来新创作的文本,当然这些文本也是多年以前在第一版之后创作的。他也一直都在修改自己年轻时写的诗作,去掉里面的一些地方色彩的东西,甚至还在后来的选集中去掉了好些诗篇。拿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三本散文集来说吧,他坚持要把它们全都删掉,并坚称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决不允许再版,声称他已经尽力把所有已出版的那些书都买回来并全都烧掉了。
(4)、题图:博尔赫斯,1921lateclaconcafe.blogia.com
(5)、mymother’sgrandfather-justtwentyfour-headingachargeofthreehundredmeninPerú,nowghostsonvanishedhorses.Iofferyouwhateverinsightmybooksmayhold.whatevermanlinessorhumourmylife.
(6)、博尔赫斯第一次在欧洲得奖,是1961年的福明托文学奖。这个奖由西班牙著名的巴拉尔出版社组织,在1960年代非常有影响力。它的评选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点像:欧洲当时的五大出版社、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一起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作家。那一年,博尔赫斯和爱尔兰作家贝克特一起分享了这个奖。(注:这一奖项在1960年代后中断,2011年重新恢复。)
(7)、我给你对自己的解释,关于你自己的理论,你自己的真实而惊人的消息。
(8)、要了解博尔赫斯令人心碎的矛盾一生,以及阅读他的作品,在这之前,或许我们不得不读一读埃德温•威廉森的《博尔赫斯大传》。在这部研究扎实的传记中,埃德温•威廉森深入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展示了博尔赫斯作为人的一面:
(9)、水是我怀念你时留下的无用的泪----《另一个,同一个》令人诧异的是(我并不认为这点迄今已被人们所发现),各国推选的代表,其形象并不十分像这些国家。譬如,有人会想,英国应推约翰逊博士为代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选了莎士比亚,而莎士比亚(我们权且这么说)正是最不富有英国特色的英国作家。英国作家的特点是寓意含蓄,也就是意在不言中,而莎士比亚恰恰相反,他善于在比喻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倘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意大利人或犹太人,丝毫也不会令我们吃惊。----《博尔赫斯口述》
(10)、1950年,博尔赫斯当选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1)、很难想象,一位失去视力很久的老人,是如何走遍全世界,并且能通过他人的语言,再用自己的文字描述一座座城市,一片片风景。那是只属于他——博尔赫斯的城市和风景。正如博尔赫斯所寄望的,他希望这些文字和篇章,能成为他和妻子儿玉永不停止的奇妙旅程的最美好的纪念。
(1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怀疑一切事件都有原因。一座桥坍塌了,那是因为它负荷过重了;雪融化了,那是因为空气热起来了,一棵树长出来了,那是因为种下了树种;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会不会有些东西没有原因?每一事件都有一个原因。克拉克曾声言道:“最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世上竟然有东西,而且与没东西相比,有东西是毫无道理的。”
(13)、我想一个作家始终被他写出的东西改变着。所以他开头写下的东西也许并不合他的心愿。但倘若他继续写下去,他将发现他总是想起那些东西。
(14)、巴恩斯通×博尔赫斯西川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5)、1955年10⽉17⽇,重新做了阿根廷国⽴图书馆馆长,兼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学哲学⽂学系英国⽂学教授。
(16)、如果抛弃了怨恨的话,那天之后的我就不存在了。
(17)、博尔赫斯的《地图册》从他和我的记忆中生出,好似一张被反复使用的草稿纸,由讲稿、笔记、亲身经历和一种微妙的情感组成。它之所以具有原创性,不在于描绘了一对周游世界的伴侣,而在于这两人年岁相差甚远,并且其中一个失去了视力,于是他们所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现实:在她的眼中,他是自少年时代起的探险伴侣,与她一同遨游在文学的世界中,通过学习外语,打开了通往秘密世界的大门;而他,则透过她惊讶的双眼,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重拾了青年时代的理想。与她在一起,文字——生命——化作了一面棱镜,折射出独特而非凡的生活体验。
(18)、博尔赫斯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19)、节选自《遗传病理》载《野草》2015年第6期
(20)、1970年代,博尔赫斯经常被美国的大学请去讲学,英文流利的他开始在美国引起关注,他的英文版作品也敲开了他通向世界的大门。1979年,博尔赫斯获得了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高奖——塞万提斯奖。此后,他的作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被大规模翻译和出版。
2、博尔赫斯作品年表
(1)、博尔赫斯:请允许我似是而非地说——既然我们都是朋友,我为什么不能这样说——作家等待着他的作品。
(2)、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想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3)、1980年代,博尔赫斯在玛利亚·儿玉的陪同下去日本。那时,他的作品已经传到日本了。
(4)、我在“南方”梦见博尔赫斯,梦见他出生的巴勒莫地区,以及那条马尔多纳多河。黄色的河水从近乎干涸的远方河床一路而来,在晚霞中泛着金属的圆润光泽,抵达巴勒莫近郊时变为滚滚大涛,卷起万顷波浪,使两岸房屋无时不处在摇摇欲崩的境地。更远处,印第安人居住的草原吹来阵阵狂风,将一种名为“刺蓟花”的植物吹落到门厅中,有时还有遮天蔽日的蝗虫群不期而至,境况糟糕。但在巴勒莫东面同巴尔瓦内拉的接壤地带,矗立着许多大房子,“庭院形成笔直的一长排,房子外墙刷成黄色或褐色,前后都有拱形门,还有精致的铁栅。”其中有一户就是博尔赫斯的家。在铁矛似的栏杆后,我看见博尔赫斯站在“小径分叉的花园”,或高或低的灌木丛占据一半以上面积,外墙台阶拾级而上。二楼某个房间有个图书馆,里面摆着两千多本用各国语言写成的书籍,高高的书架整齐排列,它成为日后博尔赫斯脑海中无法忘怀的“通天塔图书馆”。博尔赫斯以此中书籍千奇百怪的传奇故事自娱,很快,他翻阅的书目超过了他父亲,那是一个有学问且风流倜傥的男子,患着家族遗传的眼病。一楼大厅里,坐着博尔赫斯的母亲,她喜欢不厌其烦地对少年博尔赫斯讲述辉煌的家族史,尤其是他祖父在独立战争期间战死沙场的英勇事迹。先辈的荣耀使博尔赫斯渴望武力和血的洗礼,但他无力如此,他感到自卑。
(5)、当我打开卧室的门,那位老师看到博尔赫斯在里面,眼泪就掉下来了。我眼疾手快地关上门,问他,你怎么回事?他说,你不知道,我读过博尔赫斯所有译成阿拉伯语的作品,如果你告诉我是给他上课,我一定不会犹豫。我说,不,这才是“命运”(destiny)的选择,由命运来决定他在离开前是否能够学得上阿拉伯语,所以不能告诉你。
(6)、卡夫卡的长篇都是没有写完的,但没有写完可能恰恰是卡夫卡的长篇所应有的结局,因为现代人的荒诞生活同样是未完成的,还在向未来延伸。
(7)、所以清醒恐怕是另一场梦,梦见自己并没有做梦。而睡梦不过夜夜归来的死亡。
(8)、在不久前举行的“博尔赫斯的地图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玛丽亚·儿玉旅行摄影巡回展”开幕仪式上,博尔赫斯的遗孀儿玉女士谈了旅行对博尔赫斯的意义:
(9)、1919-1920年,全家移居西班⽛,创作诗歌《红⾊的旋律》以及短篇⼩说集《赌徒的纸牌》。
(10)、推荐语:本书着重地讨论了灵魂、自我、自由意志、时间与空间、生命本质、宇宙创生与终结等等,将从小到大一直困扰我们的各种最基本、最令人生畏的问题一一展开论述,阅读这本书,对于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1)、新京报:博尔赫斯对东方文化似乎一直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文化也是有所涉猎,比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作品,《地图册》中也有提到和中国相关的文化意象。博尔赫斯是如何看待遥远的东方文化的?他的了解,纯粹来自于书籍吗?
(12)、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之中创作出了⼤量的作品,这些作品⼀诗歌、散⽂和⼩说为主,博尔赫斯的散⽂读起来像⼩说;他的⼩说是诗;他的诗歌⼜往往使⼈觉得像散⽂。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博尔赫斯的作品被⼴泛的介绍到欧美等国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常⼤的。
(13)、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另一次死亡》
(14)、阿尔贝托·迪亚兹:博尔赫斯真正的创作高峰,是1940年代到他完全失明的1955年以前。在这段时间,他的作品只在智利、乌拉圭等阿根廷的邻国出版。
(15)、所以博尔赫斯一生的事业充满断层、后退和转折就不奇怪了。他为什么要掩藏自己年轻时的作品呢?他为什么会在三十岁的时候停止写诗了呢?为什么他在一九五二年停止写小说又转而开始写诗了呢?而且为什么当他后来再次开始讲故事的时候,作品中没有了早期作品中抽象的、哲学的成分呢?如果有一条线索贯穿这些问题迷宫的话,那就是博尔赫斯坚信写作归根到底还是自传的一种形式。在他声名达到顶峰的时候,他曾向一位记者坦白说:
(16)、随着时间的流逝痛苦会变得淡薄,然而我并不想让时间来治愈我的痛苦,就算从痛苦中逃脱,忘记一切,得到的得也只是停滞,无法前进。
(17)、陛下还真是温柔啊,是我的话就永远都不会忘记侮辱了自己的人。
(18)、除了诗歌之外,博尔赫斯最喜欢的写作体裁是虚构小说——一篇短篇故事或散文,其简短可以让他把脑中的想象浓缩成相应的意象和情境。他早期的虚构小说都是些哲学性质的幻想,比如说他把整个宇宙比喻成一个井井有条但又无穷大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拒绝展现出自己的总体设计;或偶然性即必然性在里面所起的作用(这被比喻成由一群险恶的陪审团在背后操纵的彩票);或者他用一本小说来代表无尽的时间迷宫。他一直着迷的一个主题就是决斗,两个对手相互争夺霸权——博尔赫斯大多采用流氓或冒险者这样的人物,但是他也揶揄地写了一些神学家和上流社会女士们之间的争斗,甚至还写了两位伟大的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瓜亚基尔厄瓜多尔共和国西南沿海河口的那次神秘的见面。决斗成了通过消灭对手来维护自己身份的这种渴望的比喻,尽管博尔赫斯经常在最后表明,胜利者自己最多也只是他的受害者的镜像。
(19)、本书是他创作于1984年的诗集,属于他晚期的成熟作品。作者将他与玛丽亚·儿玉共同游览各地的所见所感写成诗,每个题目独立成章,奇趣盎然。
(20)、新京报:1986年6月14日,博尔赫斯在瑞士日内瓦因肺癌去世。为何没有选择回布宜诺斯艾利斯,而是待在了日内瓦呢?在这个“特殊时期”,有什么小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3、博尔赫斯作品原文
(1)、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Barnstone),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生于缅因州刘易斯顿,先后就读于鲍都因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退休前为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于1975–1976年执教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84–1985年作为富布莱特教授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出版著作四十余种,曾获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奖、古根海姆基金会奖修金,两次获普利策奖提名。
(2)、博尔赫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3)、在棋手们离开之后, 在时间将他们耗尽之后, 这仪式当然并不会终止。 这战火本是在东方点然的 如今它的剧场是全世界。 像那另一个游戏,它也是无穷无尽。
(4)、新京报:在旅行途中,博尔赫斯展现了他博闻强识的惊人天赋,你对这些风土人情的感受与他相同吗?能否具体谈谈?
(5)、儿玉: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Tobeanethicalperson)。
(6)、在他的想象中,那些多梦的夜晚是他可以藏身的又深又暗的水潭。
(7)、不管怎样,《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8)、秘鲁-西班牙双籍作家略萨说:“博尔赫斯不仅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匠,而且还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创造大师。他给我们拉美文学才赢来了国际声誉,并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把小说和散文推向了一个极为崇高的境界。
(9)、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10)、我不需要什么伙伴,玩游戏的是我本人,有棋子的话就够了。
(11)、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12)、阴谋诡计与时间永恒的错综交织。承认吧,无论做了什么选择,事情依然有无数种可能,我们只是走出迷宫的一种途径而已,依然有无数种途径,但结局只有一个:死亡,也许它是终点,也许只是一个虫洞通向另一个起点----《小径分岔的花园》
(13)、《小径分岔的花园》讲述的是主人公余准是一个中国人,当时在一战期间他是德国派往英国的间谍,自己的同伴被逮捕,而自己也因此被追杀。主人公为了能够将情报传达给自己的上司,最终还杀死了汉学家。而小说也是围绕着他被逮捕之后,在监狱里面的供词作为故事的展述形式,相当精彩。虽然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自己被追杀,但是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他和汉学博士对于时空观念的探讨而展开的。因此让人觉得非常神奇。
(14)、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翻译家。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著名作品有短篇集《虚构集》、《阿莱夫》等。
(15)、腾讯文化:你认为博尔赫斯写作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他对世界文学有何贡献?
(16)、1899年8⽉24⽇,博尔赫斯出⽣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之家,从⼩沉浸在西班⽛⽂和英⽂的环境中,受家庭熏陶,⾃幼热爱读书写作,⾃幼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学才华。7岁时,他⽤英⽂缩写了⼀篇希腊神话,8岁,⽤西班⽛⽂写了⼀篇叫做《致命的护眼罩》的故事,9岁,进⼊学堂直接读四年级。
(1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s7zoIzQB0_vhul5BmkfEA提取码:9f5n书名: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18)、--博尔赫斯《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
(19)、儿玉:博尔赫斯基金会的精神是“博尔赫斯一直与我们同在”。基金会会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让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同时,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人们知道他一直都在,从未离开。至于那些尚未出版的作品,我也不知道之后是否会安排出版,那些都是他早期的写作。我觉得,应该不会安排那些作品出版了。
(20)、他生前出版了很多作品,但稿酬都不高。1985年,在《密谋》出版后,我去他位于Maipú街994号的公寓送支票。这笔稿费是9000美金。收到支票,博尔赫斯一脸严肃地问我:“你确定没搞错吗?”我心里一惊——这是我第一次策划出书,合同已经和出版社谈完了,如果博尔赫斯嫌钱少反悔,局面会不可收拾。正担心着,博尔赫斯用颤颤抖抖的嗓音说:“这么多啊。以前的出版社从来没给我这么多。”
4、博尔赫斯作品原文是什么语言
(1)、现代诗/博尔赫斯 网络配图
(2)、六⼗年代,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学等学校讲学。
(3)、博尔赫斯喜欢旅行。他在晚年蜚声国际,很多地方邀请他去演讲。但无论去多豪华的餐厅,他的晚餐都是一份白米饭。完全失明的他在米饭上淋上橄榄油,用勺子一点一点慢慢吃掉。
(4)、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同厌倦滑落一道斜坡的虔诚,年轻的夜晚像你屋顶上的一片翅膀。
(5)、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时,我与理查德·伯金有过很多次愉快的交谈。事实上是自我坦白,坦白的程度更甚于那些我在孤独中怀着过度的忧虑和戒备写下的文字。沃尔特·惠特曼曾说:"连我自己对我真正的生活都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6)、1914年,跟随着⽗亲游历欧洲,定居瑞⼠⽇内⽡,⼴泛的涉猎了许多作家的作品。
(7)、新京报:作为此次展览主题的《地图册》,记录了您和博尔赫斯游历美洲、欧洲、埃及、土耳其、冰岛、日本等地的经历,能否谈谈这个展览的缘起?有计划在别处巡回展览吗?
(8)、这个过程前面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对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
(9)、老师的开场白将我思绪打断!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
(10)、是上帝移动棋手,后者移动棋子。 在上帝身后,又是什么上帝设下了 这尘土,时间,睡梦与痛苦的布局?
(11)、提到博尔赫斯,不得不提本期选读作品《永生》。对于博尔赫斯来说,永生的幻觉一直围绕着他,在《永生》中,博尔赫斯说:“死亡使人变的聪明而忧伤。”他用另一种绵绵温情讲述了他最为热爱的永恒轮回,这是尼采那个永恒轮回的另一个版本,人类历史中的那些让人惊奇的重复,让无数读者流连忘返。而读到这里的你,是否也被深深吸引呢?
(12)、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以及“沙之书”的最后下落,这一切使故事丰厚起来。
(13)、儿玉:我们的感受不一样。这些城市博尔赫斯都走过,他在20岁左右时走过,但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他对我说,我给你当向导。后来,我发现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他年轻时看过的景象和图片一直都还记得,比如我们在博物馆的时候,他会给我介绍,这幅画是谁画的,那幅画是谁画的。
(14)、迷信通行既久,便无人敢否定风格,尤其是对那些众所周知的古典名著。没有风格,便不成其为好作品。谁也不能轻视风格(除作者本人)。以《堂吉诃德》为例,面对这声名远播的作品,西班牙评论界除了肯定它的心理学价值(也许这是唯一不可抗拒的)以外,就再也不想发现些什么了。当然,还有它的风格美,对许多人来说,其风格简直有点神秘莫测。然则,只消稍稍翻它几页,就可看出塞万提斯并不讲究风格(至少并不讲究风格这个词今天所包含的音韵性、装饰性)。他唯一关心的是吉诃德和桑丘的命运,而不是自己的声音。巴尔塔萨·格拉西安的《天才的敏锐与艺术》(对自己的作品,比如《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太过褒扬)居然没有提到《堂吉诃德》。克维多用嘲讽的口吻哀悼他的去世,然后就把他忘了。有人会不赞同这两个例子。今天,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却明确表示:“风格是塞万提斯的弱项,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色彩的贫乏、结构的不稳定、段落首尾的缺乏呼应以及由此造成的冗长和松散、重复和比例失调,这就是那些只关心形式的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不朽巨著、最佳表征。他们始终在啃粗糙的外壳,殊不知真正的力量和滋味都在壳子里面。”(《基督的帝国》,第5页)还有我们的格罗萨克:“假如只是为了描写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这部作品有一半是松散而又缺乏装饰的形式。我完全赞同塞万提斯的对手所作的‘语言贫乏’的指责。而且这并非单指动词的不恰当应用,或者主要不是指这一点;也不是指令人难以忍受的重复和双关语和令人压抑的夸夸其谈,而是指小说那饭后昏昏欲睡的总体结构。”(《文学批评》),饭后小说,说出来而非读出来的小说。这就是塞万提斯的作品,无须举更多的例子。试想,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蒙泰涅缪尔·巴特勒。
(15)、它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博尔赫斯所钟爱的卡夫卡的小说其实就近似于无始无终的小说。
(16)、新京报:博尔赫斯有句话经常被中国人引用: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的名字和书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在这么多的文学作品中,他偏爱哪些作品呢?
(17)、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设置了小说的其他附属情节: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
(18)、风格的这种虚荣在另一种虚荣——完美中得以扩张。没有一个诗人,即使是最偶然的和蹩脚的,也不会没有一两首完美的十四行诗作为获得时尚和岁月风尘尊敬的永恒的小小纪念碑。通常,它们是没有一句废话的十四行诗,然而整首诗又全是废话。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毫无用处的废物。福楼拜曾经就这种不朽的谎言(见希尔·托马斯·布朗的《死灰瓮》)作过如下提示:修改(严格意义上的修改)作品必需用心去做,一如海洋女神忒提斯用仙水洗涤阿喀琉斯,使它不可移易、不可摧毁《书信》,第二卷第199页)。论点是十分明确的,只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经验能证明它。(我缺乏忒提斯的神力:这种可怕的联想不是论据,而是强调语势。)完美的作品,一个字都不能动,动了就会影响全局的完美作品,其实也是最不牢靠的作品。语言的变更消除着文学背后及字里行间的意味。“完美”的作品恰恰是那些意味丰富的作品,所以它们尤易被磨损。相反,那些渴望成为永恒的作品,往往更能穿越牵强附会、心不在焉、错读误读的火焰,因为并未将心灵的赌注全都下在“定稿”上。不须对贡戈拉的作品作任何改动(贡戈拉的捍卫者们如是说),这使得塞万提斯有机会后发制人:战胜了前者的译者,而使自己幸存于最糟的译文。从未读过西班牙文的海涅,竟对塞万提斯作出了永恒的赞美。吉诃德在德国、在斯堪的纳维亚、在印度斯坦的幽灵,都胜于风格大师们的急切的文学技巧。
(19)、博尔赫斯的一生就是要寻找出作为博尔赫斯的意义是什么,也正是对命运的这样一种寻求给了我灵感,要给这么一位深奥难懂的作家写一部传记,而且这样的努力也是值得的。我花了九年的时间才感觉到他的这种潜藏的追寻——这比我预计的时间差不多多了一倍。这么长的时间内当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一直支撑着我坚持下来的话,甚至是在延长了这项计划的周期的情况下,那就是对新材料的发现——既有新的信息材料也有新的认识和发现——进一步点亮了博尔赫斯全部作品内部的自传的腹地。年代顺序成了打开所有大门的钥匙,因为只有理顺了他一生的经历,并尽可能地把这同他所有同期的作品联系起来,我们才可能发现作品中个人经历的轮廓,最后才能感受到他作品“深处心脏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