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 卡夫卡 在线阅读114句精选

2023年10月31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卡夫卡城堡经典语录

1、城堡人物关系卡夫卡

(1)、13)有比重的时间如多义的古梦压在你身上,为了从那时间里钻出,你不断的移动,纵然去到世界边缘,你恐怕也逃不出那时间。——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文明世界大部分建立在一系列训练活动的基础上。这是文化的目的。按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人类的形成似乎是猴子的原罪,而一个生物是不可能完全摆脱构成他的生存基础的东西的。——卡夫卡

(3)、刚才江老师提到卡夫卡的身份,我想到法国理论家德勒兹把卡夫卡归为一种“小文学”。我觉得这是对卡夫卡作品非常精确的评价,卡夫卡游离于任何我们已知的文学传统体系之外,所以我们在文学史上很难去定义卡夫卡和他的语言风格。

(4)、我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这个世界,这便是我全部的陪嫁。《乡村医生》

(5)、理解这种幸福:你所站立的地面大小不超出你双足覆盖的面积。《误入世界》

(6)、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7)、人类那些令他痛苦的特征常常只是一个孩子惊呆的困惑。

(8)、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

(9)、到这时,K突然觉得似乎人们斩断了一切同他的联系,似乎他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自由,可以在这块原是禁止他来的地方愿等多久就等多久,并且他是经过奋斗争得的这个自由,这点很少有谁能做到,现在谁也伤不了他一根毫毛或是把他赶走,甚至谁都难得跟他说上一句话;虽然如此,但同时他又觉得——这个想法至少同表面上的感觉一样强烈——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刀枪不入的状态更荒谬、更让人绝望的事了。

(10)、如果说,你是我最心爱的人,那么,这也许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就是,我觉得你是把刀子,我用它搅动我的心。

(11)、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12)、纵使那样,也就是说纵使你的选择和努力注定徒劳无益,你也仍然绝对是你,不是你以外的什么。你正在作为你自己而向前迈进,毫无疑问,不必担心。——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3)、为什么卡夫卡不是表现主义?德国有一个著名的纪录片《自我的呐喊》,总结了表现主义在绘画、文学、电影、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和艺术风格。这个纪录片的名字就已经很好说明了表现主义的要义:一种由于对自我的困惑和生存危机所引起的向外输出、寻求关注的呐喊。通过卡夫卡作品否定性的叙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卡夫卡以及他整个的文学创作都是不在主动寻求关注,所以卡夫卡的作品完全不是一种表现主义式的、自怨自艾的呐喊与求关注。

(14)、仿佛一条秋日的小径:在还没有来得及把它清扫干净之前,便又盖满了落叶。——卡夫卡

(15)、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当它想要穿越沙漠时,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由于它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其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误入世界》

(16)、乌鸦们宣称,仅仅一只乌鸦就足以摧毁天空。这话无可置疑,但对于天空来说,它什么也无法证明,因为天空意味着,乌鸦的无能为力。《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17)、10)面对少女,我感到一阵胸痛,就像被冰冷的刀尖剜下去一般。痛得很剧烈,但我反倒感谢这剧痛。我可以把自己这一存在和冰冷冷的痛贴在一起。痛成为船锚,将我固定在这里。我从后面静静望着她的身影。我想说句什么,但我发觉在她面前,所有话语都已失去了作为话语的固有功能,或者说将话语与话语连接起来的意思之类的东西从那儿消失了。我盯视着自己的双手,想着窗外月光下的山茱萸。剜进我胸口的冻刀就在那里。——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8)、人生都错位了那么久,腰骨错位也是可能的。《海边的卡夫卡》

(19)、由此一来,显然学生们必须从小就要会背《论语》,对《论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否则的话,他们在考试的时候,就不可能考高分了。

(20)、最好不要对距离那样的东西期待太多。——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城堡 卡夫卡 在线阅读

(1)、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人的主罪有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

(2)、它们(报纸)折断了想象力的翅膀。这是很自然的。图画技术越完善,我们的眼睛就越弱。——卡夫卡

(3)、12)你心中黑暗的混乱依然故我。对吧?你怀抱的恐怖、愤怒和不安感丝毫没有消去,它们仍在你体内,仍在执拗地折磨你的心。——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4)、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燃烧成灰烬。

(5)、其实我是怀着一种作为同行的校对的心态去读译林的这版《城堡》,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翻译版本,我甚至可以感受到译者在有意地让译文对中国读者更好消化一些。里面有些是用德语读起来很简单的句子,但要把意思完全精准地表达成中文,就会显得非常绕口,就会显得不那么简单了。与此同时,我就想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笑话,卡夫卡的《城堡》在国内有很多个译本,其中有译林这样优秀的译本,也有非常可笑的译本,有一个译本几乎每一句都是驴唇不对马嘴,却在网站上得到了很高的评分,用户纷纷评论:我感受到了大师语言的深度,我读出了大师语言的戏剧性与荒诞性等等,更有甚者写出了蛮长的书评。其实只要有中学语文水平的人就可以看出来,那个译本是根本读不明白的,连故事的情节都没讲清楚,这个事情其实也很有卡夫卡式的荒诞。

(6)、我决不会长大成一个成年人,我将从一个孩子立刻变成一个白发老人。

(7)、在现代西方文学著作中,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近乎荒诞、魔幻的小说。许多读者表示对其内容难以理解,在文学的领域也有过诸多争议。不过作为现代表现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卡夫卡毫无争议地在发展文学形式上,发挥了极具创意的想象力。

(8)、他就是伟大的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

(9)、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误入世界》

(10)、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向来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而大部分人分不出二者的差别。——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1)、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它都不是。

(12)、那么,是不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不足以去理解卡夫卡,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论?

(13)、卡夫卡与他父亲的关系也是后世众多研究者非常钟爱的一个切入点。他们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故事:卡夫卡在1919年写了一封长达百页的致父亲的信,卡夫卡在其中写道:“你最近曾问我,我为什么说怕你?……你则是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强壮、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说会道、自鸣得意、高人一等、坚韧沉着、有识人之名、相当慷慨,当然还有与这些优点相连的所有缺点与弱点,你的性情以及有时你的暴躁使你犯这些毛病。”这些都成为从父权角度解释卡夫卡作品与卡夫卡性格的例证。

(14)、历史是由每一个毫不足道的瞬间的错误和英雄业绩构成的。

(15)、20)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东西。——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海边的卡夫卡小说语录1)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6)、你必须走完全程,你怎么也逃不掉的。——卡夫卡

(17)、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

(18)、我爱她,所以不跟她说话。我窥伺她,以便不与她相遇。《断想篇》

(19)、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20)、很多人把作家写成一个脚踏大地,头顶青天的伟人,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的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歌唱只是一种呼喊。艺术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

3、读卡夫卡城堡有感

(1)、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2)、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3)、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4)、我触及什么,什么就破碎。服丧之年已经过去,鸟儿翅膀耷拉下垂。月亮裸露在清冷的夜里,杏和橄榄树早已透熟。岁月的善举。《我触及什么,什么就破碎》

(5)、16)以横扫一切的偏见斩草除根。——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6)、作者简介: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7)、多少往前看的同时按部就班处理眼下的事物。《海边的卡夫卡》

(8)、8)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9)、真的道路与其说是用来供人行走的,不如说是用来绊人的。

(10)、历史是由每一个毫不足道的瞬间的错误和英雄业绩构成的。历史大多由公务活动所构成。富人的奢侈生活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卡夫卡

(11)、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2)、小说中人物的时间感知变得不可靠,只有通过空间化,时间才变得可见,身体成为时间向空间转换的场地,用身体空间参照感知时间的流动,时间的流逝刻写在人物急速衰老的面貌体态上。而小说通过叙事又在这种从不可见到可见的转换过程中蒙上了一层掩饰的面纱,使得可见性本身成为了问题。小说大部分时段都笼罩在黑夜般的昏暗中,重要的场景也是发生在夜晚,如第一天K的到来、第二天与弗里达相识、第四天拒绝审讯、第五天夜晚至第六天凌晨被动受审。黑夜强化了小说神秘的基色,也使小说成为一个梦的时空。  

(13)、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但他的创作风格不仅是表现主义,却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14)、我们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把这个命名为一种不可信的叙述者。《城堡》的叙述者似乎一直在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他前面所说的好像是事实,然而后面否定的语言同样出自同个叙事者之口,对这些文本事件不停地进行或是明确或是隐晦的动摇。《城堡》就一直处在这样一种稳定与动摇交织的叙事结构之中。

(15)、尽管村上本人并未谈及与认可《海边的卡夫卡》的创作与“酒鬼蔷薇事件”的直接关联,批评界仍然有人认为,中田被打的地方叫“木碗山”,“酒鬼蔷薇事件”的发生地点叫“坦克山”,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

(16)、21)我们之所以都在毁灭都在丧失,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毁灭与丧失之上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其原理的剪理而已。——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7)、笔不是作家的工具,而是他的器官。——卡夫卡

(18)、卡夫卡的《城堡》,正是以其平静稳重而彻底的绝望成为这一表现的具体实现。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绝望而又绝妙的悖论。陷入城堡这样一个未知的荒诞世界,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徒劳的,永远也达不到任何的目的,这不仅反映了个人与理想的疏远,也搁置了意义,并把对意义的追问变得遥无踪迹。

(19)、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箴言录》

(20)、我用我的未来来衡量我的过去,但发现两者都是出色的,彼此不相伯仲,只是我必须谴责天意的不公,它是那样善待我。《变形记》

4、卡夫卡 城堡 最好的译本

(1)、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2)、11)人生都错位了那么久,腰骨错位也是可能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3)、真的道路与其说是用来供人行走的,不如说是用来绊人的。

(4)、所以有时候,有些回忆式不能轻易有的,有些回忆既能从内侧温暖你的身体,也能从内侧剧烈切割你的身体。——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5)、用这样的方式重构之后得出的,是一个三角形的一个结构,我们是否可以重构出这样一个有结构性的意义?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城堡》的二十章以主题的方式做一个分解和概括。在分解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在进行一定的重构了。

(6)、在阅读小说时,我发现我对土地测量员K这个角色的感情随着小说逐渐接近尾声而产生了变化。在小说的开头,土地测量员K作为一个外乡人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他说的每一句话以及他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得到我的认同。尤其是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无论是K与村长所进行的谈话还是K与桥头客栈老板娘的谈话,K所讲的话都能得到我的认同,包括他对城堡当局所放下错误的质疑以及他和老板娘关于见克拉姆的种种讨论。可以说,这个时候K的质疑正是我的质疑,K的不解正是我的不解。我作为一名读者同K一样,对于村长,老板娘以及其他村民的言行表示不理解,并且认为K是正确的,其他人都是错误的。但是随着小说的进展,K被证明是错误的,而村长、老板娘以及村民关于城堡的看法是正确的。而我作为读者,对K的感情也发生了改变,从一开始同情K,希望他在村子得到认可最终进入城堡,到后来我发现我竟然发现我对K试图进入城堡的行为产生了怀疑,甚至觉得K更像是无理取闹,而K根本无需在城堡中逗留,他只需要离开,就可以避免一切问题的发生。对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我自己十分好奇,后来我在吴晓东所著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3)一书找到了一个我可以认同的说法。

(7)、有些时候不是满怀忧虑就是在勾勒模糊的希望,但忧虑和希望都导向同样的结论,那就是他得暂时保持低姿态,表现耐心和包容,帮助家人忍受他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大家所造成的不便。《变形记》

(8)、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备感世界的荒谬、理性的无奈,而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国民实施的正是一种类似“集体昏睡”的精神催眠,使日本陷入战争的迷狂从而成为亚洲的战争罪魁,原子弹以空前强大的破坏力使日本遭受惨痛的创伤。

(9)、投稿邮箱:1335889534@qq.com 

(10)、笼子里放进了一只年轻的美洲豹子。即使是感觉最迟钝的人,看到这只野兽在闲置长久的笼子里活蹦乱跳时,他也会觉得这是一种舒服的休息。这只豹子什么也不缺,可口的食物看守人员无须长时间考虑就会送来。失去自由对它似乎都无所谓,这个高贵的躯体应有尽有,不仅带着利爪,而且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它生命的欢乐总是同它大口里发出的强烈吼叫而一起到来。观众从它的欢乐中很难享受到轻松,可是他们克制住自己,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变形记》

(11)、我最近为了准备这场沙龙,也把《城堡》重读了一遍。我在这本书里做了很多的批注,都是将近十年前写的。其中有一点批注,就是K既反感于官僚机制,但是同时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寄生于城堡的官僚机制、不断跟其发生关联,这样的记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之产生共鸣。

(12)、很多人说卡夫卡的作品难懂,但其实这个难并不是难在语言上,卡夫卡写作的德语用的是非常简单的德语。当我被人问,初学德语的人读什么文学作品原著比较好时,我一般就会推荐卡夫卡。卡夫卡的语言简直可以说是德语作家里面最简单的,他喜欢用最白描、最直接、最没有修饰的语言来写一些复杂的情节,因此卡夫卡难懂绝不是在于语言上。

(13)、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和钟表一样,有时也会‘走快’。——卡夫卡

(14)、问题1:请两位老师介绍一下卡夫卡的《城堡》和其他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引进和传播脉络,如果想比较系统地阅读卡夫卡,是否有翻译版本推荐?另外,卡夫卡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能否介绍和点评一下他富于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15)、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物的时候,它才会自由。

(16)、他们把活生生的、富于变化的人变成了死的、毫无变化能力的档案号。

(17)、15)人不是因其缺点,而是因其优点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8)、我要好好的活着,用心的活着,等到有一天,上天把他欠我的全都还给我!《变形记》

(19)、从上述三个引文可以看出对卡夫卡的评价有几个共同点,那就是卡夫卡的作品首先是似乎难以理解的,但这并没有阻止众多的批评家进行阐释,更为难以理解的是我们甚至很难分辨出这些阐释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而阿多诺本人甚至对这些各种各样的尝试持以贬斥的态度,他认为这样的阐释几乎是对卡夫卡的侮辱。我们该如何理解像卡夫卡这样外表看似简单,而内涵又让人琢磨不透的作品?

(20)、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5、卡夫卡 城堡 经典台词

(1)、思想内容:西方学术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的三种理解:第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人类寻找上帝。第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此三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更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对人与荒诞境遇关系的真实反映。《城堡》所表现的是人在世界上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这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卡夫卡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用寓意、象征、变形、自白、反讽等手法来表现“自我”,表现现代西方人道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他的作品通过具体刻画“人”如何变成“非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始终贯穿着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普通人与现代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和专制极权统治对人在精神上构成的威胁。

(2)、3)人们总要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在进得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3)、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DD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DD就想像那样的沙尘暴。——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4)、03《审判》比《城堡》写得要早一些,讲的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有一天主人公醒来发现自己被捕了,也不知道犯的什么罪,就这么被审判,最后被处死了。《审判》同样有很多的隐喻,这部小说审判着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灵魂。

(5)、人的主罪有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

(6)、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但他的创作风格不仅是表现主义,却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7)、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当它想要穿越沙漠时,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由于它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其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误入世界》

(8)、这不是城市,这是时间大洋裂开的洋底,布满了梦幻和热情的乱石堆。在这里很有趣,但人们慢慢地透不过气来,和所有潜水者一样,我不得不上来,否则血液就会突进肝脏。

(9)、有比重的时间如多义的古梦压在你身上。为了从那时间里钻出,你不断地移动。纵然去到世界边缘,你恐怕也逃不出那时间。但你还是非去世界边缘不可,因为不去世界边缘就办不成的事也是有的。车过名古屋时下起了雨。我看着在发暗的玻璃窗上划线的雨珠。如此说来,出东京时也好像下雨来着。我想着在各种地方下的雨:下在森林中的雨,下在海面上的雨,下在高速公路上的雨,下在图书馆上的雨,下在世界边缘的雨。我闭目合眼,释放身体的力气,词语大全,缓松紧张的肌肉,倾听列车单调的声响。一行泪水几乎毫无先兆地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接触。《海边的卡夫卡》

(10)、你可以避开这个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卡夫卡

(11)、3)你惧怕想象力,更惧怕梦,惧怕理应在梦中开始的责任。然而觉不能不睡,而睡觉必然做梦。清醒时的想象力总可以设法阻止,但梦奈何不可。——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2)、一个人尽可能的不说谎是因他不能说谎,而非因为他所得到的说谎机会太微小了。

(13)、为什么卡夫卡如此令人着迷?关于卡夫卡文学风格的的判定,正如卡夫卡的作品解读,众说纷坛,比较受欢迎的观点是认为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以及认为卡夫卡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

(14)、看这些银幕画面,人们只能变成现实盲。——卡夫卡

(15)、生活将以铁一般的逻辑粉碎任何发自内心的疏离和背叛倾向。

(16)、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人们宁愿藏身在自铸的樊笼中。

(17)、27)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你寻求声音之时,那里惟有沉默;你寻求沉默之时,那里不断传来预言。——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8)、生活中有种种可能性,而在一切可能性中反映出来的只是自身存在的一种无法逃脱的不可能性。

(19)、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

(20)、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1)、真正的道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2)、你就是问题,不必再到处去寻找什么知识了。——卡夫卡

(3)、Themeaningoflifeisthatitstops. 

(4)、主人公K半夜踏着积雪来到一个城堡下面归城堡管辖的村庄,准备进入城堡。他自称是城堡聘请来的土地测量员,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明,于是遭到了严厉的盘查。客栈用电话询问城堡,得到了答复后,K才被同意留宿。城堡就在附近的山冈上,他却怎么也走不到那里。城堡的主人伯爵人人皆知,却从未有人见过。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也不肯露面,K只能通过他的信使巴纳巴斯同他联系,而巴纳巴斯也没有见过克拉姆本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K勾引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K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纯粹是城堡多年前的一次失误,安排他去给一个小学校当勤杂工,而学校并不需要勤杂工。在学校里,K认识了一个叫汉斯的小孩,孩子的母亲来自城堡。这引起了K的兴趣,想去见孩子的母亲,却引起了弗丽达的嫉妒。巴纳巴斯的姐姐奥尔嘉向K诉说了他们家所遭受的不幸。后来城堡 通知他,克拉姆的秘书在贵宾饭店等着见他。K经过一番曲折见到了秘书,得到的命令却是要他把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送回去。其实,在K同奥尔嘉长谈的时候,丽达就同K的一名助手私奔了……K用尽心机,东奔西突,但他的一切努力终属徒劳:K至死都没有能够进入城堡。

(5)、幸福并不取决于财产。幸福只是定向问题。这就是说,幸福者看不见现实的黑暗边缘。——卡夫卡

(6)、在卡夫卡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布拉格成为了在捷克语的汪洋之中的一个说德语的孤岛。由此,卡夫卡属于一个少数群体。在语言上的孤独之外,由于他的犹太信仰,卡夫卡又成为了那些讲德语的人之中的少数派。更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当时的犹太人,他们因为多少受着民族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会投身于认同德意志民族或者捷克民族,于是这些犹太人在在身份选择的问题上会显得特别激烈、狂热。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理解,卡夫卡在他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中,是一个异类中的异类。因此,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他的作品中的一些基本的调子。

(7)、当我闭上眼睛说:山,我不爱您,因为您使我想起了云彩,想起了晚霞,想起了天空和想起了几乎使我闭眼哭泣的那些景物。《一次斗争的描述》

(8)、02《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主要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到某城上任,开展工作,却一直被阻挠,他花了无数时间与精力却无法与城内的人取得联系,他的努力一次次以失败告终。故事虽然简单,但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城堡》有太多的隐喻,它没有结局和答案,只有无尽的问题,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困扰。

(9)、刚才刘老师提到,卡夫卡应该归为什么派别?可不可以把他划为表现主义,可不可以把他划为超现实主义?我个人觉得都是可以的,因为卡夫卡与这两个主义都有共通之处。比如说表现主义的作家们的一种倾向就是表现对工业化、城市化,对现代社会各种弊端的抗拒。在《城堡》里,我们是可以读到的这一点的。另外,《城堡》中所呈现的迷醉梦幻的感受也与超现实主义非常相近。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强行把卡夫卡划为哪个主义,因为他是非常多面的,如果只把他划为某一个流派,卡夫卡的很多东西并无法被包容其中。

(10)、除了国家层面的学习和解读外,还有民间层面的广泛学习。因为从汉代开始,一直到隋唐科举兴起,再到清朝末年,在各种考试中,都把《论语》作为学生考试的必读教材及必考教材。考试老师出卷,往往也是在《论语》上找一句话,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进行发挥。

(11)、我爱她,所以不跟她说话。我窥伺她,以便不与她相遇。《断想篇》

(12)、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海边的卡夫卡》

(13)、在文学界一直有这样一种共识:如果要讨论20世纪文学,那么卡夫卡就是无法绕过去的作家。可想而知,卡夫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名读者,我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时,会觉得他的小说十分难读,尤其是长篇小说,阅读时甚至几次想到放弃阅读。对我来说,《城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14)、《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之和《美国》与《审判》一样,《城堡》也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城堡》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就是讲述小说主人公,自称是土地测量员的K受城堡的聘请来测量土地。但是当K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时,却发现自己不被允许进入城堡。于是K为让自己进入城堡而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努力。然而K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实现,城堡当局一直拒绝他的任何要求,连城堡管辖的村庄、村民以及村庄中的小学校、客栈都与K为敌。最终,K还是没能进入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