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最好的版本下载80句精选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最好的版本
1、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最好的版本是什么
(1)、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2)、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3)、《中国历代名家书画》,遍寻海内外众多博物馆,精选208幅自魏晋以来的历代名家、名画、名帖,集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于一册,呈现大师们不同风格的经典书法与绘画之作。其中198幅绘画作品,代表了中国各时期绘画的巅峰之作,书法作品收录为中国十大传世书法名帖。他们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极富传奇身世,虽经岁月洗礼,却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极高造诣。
(4)、会不定期的在社区开展公益经典读书会,响应全民阅读号召,让家长全面了解并参与进来,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家长亲身感知经典阅读的魅力。
(5)、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6)、为政者处事宽和,人民就会变得淳厚、朴实。为政者政策苛刻,人民反而会变得狡诈。灾祸啊,幸福就紧跟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正确会变为邪恶,善良会变为凶狠。人们迷惑于偏见,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端正自身却不为难别人,刚正不阿却不伤害别人,坚持正道却不强人所为,成就辉煌又不自我炫耀。
(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欢迎转发朋友圈;张梦帆汉服社366天与您同在!
(9)、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10)、欢迎您预约报名参加张梦帆汉服社快乐父母智慧大讲堂系列课程
(11)、(解释)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2)、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混沌不清楚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13)、(解释) 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14)、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15)、选取经典书籍《论语》中不重复的1338个字,制作1338张字卡,字卡尺寸为10*10cm,正面为印刷体楷书,背面有拼音及同一个字的书法体小篆、隶书、行书、草书,多数字还附有甲骨文、金文等,都选用名家书法。是孩子认字,右脑开发的好帮手。
(16)、(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17)、偃武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聖德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 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 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 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 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 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辨德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 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任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 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 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仁德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 乐与饵(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 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 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微明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 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 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 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将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 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 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 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 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 爲政第三十七章 道常(道的常识),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 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归化)。 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镇之以“无名之朴”(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 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 天下将自定(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 論德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 是以有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德)。 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现形式上的德), 是以无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品德高尚者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然),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仁爱者表现的仁爱是不自觉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 则攘臂而扔之(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应该遵守德之规范),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之规范的人应该具有仁爱之心), 失仁而后义(失去仁爱之心的人应该讲点道义), 失义而后礼(失去道义的人应该懂得社会的礼节)。 夫礼者(如果连社会的礼节都失去了), 忠信之薄(忠信之薄就可想而知了), 而乱之首(它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 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道之华(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 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 不居其薄(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 处其实(宁愿于朴实无华者为邻), 不居其华(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 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法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昔日获得阴阳未判混元一气者): 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清澈); 地得一以宁(地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宁静); 神得一以灵(元神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有灵性); 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统治者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号令天下)。 其致之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没有安宁必将动乱); 神无以灵将恐歇(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 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 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所以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非乎(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 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去用第四十章 反者(物极必反), 道之动(是运动的规律)。 弱者(能把握规律的弱点), 道之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 有生于无(而有形的运动开始于无形的积蓄)。
(1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19)、科学“拟定菜单”,按需“自助点菜”,实践“因材施教”,助推“消化吸收”。
(20)、懂得了,也不自满自夸,是修养很高的人的表现;不懂而装懂,是一种浅薄的病。如果能够把这种病看作病,因此就不会有病。圣人是不会有这种病的,是因为他把这种病当作病,所以他不去那样做。
2、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最好的版本下载
(1)、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2)、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3)、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4)、亲爱的老师,请相信,你努力的样子,无人能比··
(5)、踮起脚跟想比别人站得高一些的人,但难以站稳;迈开大步想走得快一些的人,但走不长远;自我显示的人,难以得到关注;自以为是的人,即使有了长处也难以被人认可;自我炫耀的人,最终也会是劳而无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成为百姓所拥戴的领袖。用道去审视这些行为,可以说它们都像剩饭一样,令人厌恶。所以懂得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事的。
(6)、高尚的品德,表现于遵循道。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没形没影的。它是那样的扑朔迷离,但其中确实又有其内涵;它是那样的幽深而博大,但其中确实又有其特性。它的特性难以认知,但它又确实真实地存在着,并且总是能让人得以应验。从远古到现今,道的影响从未消失过,也只有凭借它才可以去了解探索万物的本质。我凭什么知道最初期的情况呢?就是凭借它。
(7)、第六十九章 [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8)、民不畏威(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胁), 则大威至(那么统治者的危机就会来临)。 无狭其所居(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间), 无厌其所生(不要搅乱人民正常的生活)。 夫唯不厌(惟有不引发人民厌恶), 是以不厌(人民自然不会厌恶你)。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自知不自见(自知自明却不自以为高瞻远瞩), 自爱不自贵(自爱自尊却不自以为贵人一等)。 故去彼取此(所以去除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9)、每日利用五体字卡进行快速闪卡识字教学,以辅助中文读经,累计四年识字量可达到3000以上。
(10)、(解释)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11)、新学期已经过半,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梦帆汉服社近期一直在面向全国幼儿园、大中小学密集开展“穿汉服习汉礼读经典”活动!
(12)、掌握道的人往往不善于言词,夸夸其谈的人并不一定具备什么真才实学。抑制人们的贪欲,绝断人们的妄念,挫去人们的锋芒,排解人们的纷争,互补人们的长处,同化人们的弱项,这就叫做大同。进入大同境界的人,既不可能亲近他,也不可能疏远他;既不可能使他得利,也不可能使他受损;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这样的人为天下人所尊崇。
(13)、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14)、读《道德经》纯粹从文学翻译角度作为切入口可选择《零基础读道德经》,这本书采用王弼版本,完整地揭示《道德经》始于真知灼见止于至善知行合一的哲学博弈思维体系!逻辑思维清晰。
(15)、(解释)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16)、(解释)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1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18)、即使调解了仇恨,也一定还有余怨;用德来回报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即使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讨要欠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握有借据,也不向人索取,而没有高尚品德的人会像收税的人一样苛刻。天道对谁都不偏爱,它总是帮助以善行事的人。
(1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20)、一味显示自己勇敢无畏的人很容易遭遇杀身之祸,勇于退让的人就容易生存。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益,有的受害。天所讨厌的东西,谁能知道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因此连圣人也难以解释这个问题。天的运行规律是不争夺而善于获取,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胸怀坦荡而善于谋划。天就一张广大无边的网一样,看似稀疏却从不会有所遗漏。
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最好的版本
(1)、知不知(知道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上(最聪明); 不知知(不知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病(这样就有缺点)。 夫唯病病(正因为把盲点当作缺点), 是以不病(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 圣人不病(圣明之人没有缺点), 以其病病(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是以不病(所以说他们没有缺点)。
(2)、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在欣赏本册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书画作品曾被历代的皇家、收藏家、鉴赏家等留下了众多的印章,从而我们又可以欣赏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篆刻艺术。而其中乾隆皇帝“宜子孙”的吉祥印章,专为收藏珍赏书画所用,意为有价值的东西,应该留与后人,惠及子孙万代。因此欣赏中国经典名画,最重“宜子孙”。
(5)、四年时间背诵十万字中文经典,包含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三万字英文经典,包含仲夏夜之梦等西方最高经典。(提倡先中文后英文)
(6)、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8)、(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9)、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10)、(解释)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11)、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 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 修之身(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 其德乃真(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 修之家(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 其德乃余(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 修之乡(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 其德乃长(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 修之国(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 其德乃丰(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 修之天下(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 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 故以身观身(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 以家观家(以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 以乡观乡(以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 以国观国(以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 以此(就是以此推断的)。
(12)、选取经典书籍《论语》中不重复的1338个字,制作1338张字卡,字卡尺寸为10*10cm,正面为印刷体楷书,背面有拼音及同一个字的书法体小篆、隶书、行书、草书,多数字还附有甲骨文、金文等,都选用名家书法。是孩子认字,右脑开发的好帮手。
(13)、办事追求圆满完美,不如及时停下。刀刃打磨的锋芒毕露,其锐利却不能长久。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而骄横,会自取恶果。功成名就后隐退,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14)、看完了还不过瘾?扫描关注,更多精彩等你来!
(15)、(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16)、(解释)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17)、真正崇尚美德的人并不去炫耀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保持了美德;不重视美德的人却处处想夸耀自己的美德,所以他就没有了美德。拥有美德的人清净无为,无为是因为没有私欲;不重视美德的人碌碌多为,多是为了满足私欲。重视“仁”的人施恩于别人,多是无意而为;重视“义”的人帮助别人,多是有意而为;重视“礼”的人讲究繁杂的礼数,如果得不人响应,就会卷起袖子,强迫人就范。所以说失去了“道”才会有“德”,失去了“德”才会有“仁”,失去了“仁”才会有“义”,失去了“义”才会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对道来说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呀笃守诚信,摒弃浅薄;要遵循规律,不崇尚浮华。也就是说要舍弃仁义礼智,选取忠厚诚实。
(18)、在当今的社会上,压力在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但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场所特别少,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指引灵魂的灯塔——《道德经》。道德经全文5162字。
(19)、(解释)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20)、为无为(以自然无为为有为), 事无事(以平安无事为大事), 味无味(以恬淡无味为佳味)。 大小多少(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 抱怨以德(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积极心态)。 图难于其易(欲想突破困难必须从容易处下手), 为大于其细(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做好细微之处)。 天下难事(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必是从容易开始); 天下大事(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必是从细小开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终不为大(始终不认为在做大事),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 夫轻诺必寡信(轻易承诺必然少有信誉), 多易必多难(易事累积必然难事成堆)。 是以圣人犹难之(因此圣人警惕难事出现), 故终无难矣(所以始终不会出现困难)。 守微第六十四章
4、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版
(1)、(解释)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所以能成为天下川谷的统治者), 以其善下之(是它善于居下的品质决定的), 故能为百谷王(所以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川谷之王)。 是以欲上民(因此要想成为民众的统帅者), 必以言下之(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 欲先民(欲走在民众的前面), 必以身后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处上而民不重(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 处前而民不害(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烦), 以其不争(正是因为圣人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3)、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少结果实,每年饿死一部分野猪,从而控制其繁殖数量,所以才会让所有的山毛榉和橡树联合起来故意制造一场又一场的饥荒①。
(4)、(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5)、(解释)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6)、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7)、几个月后,当地青蛙基本绝迹,蚊子失去了天敌,自然一片沸腾,开始四处肆虐。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疟疾侵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8)、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9)、所谓原型,是我们只能在“人”或“王”中,二者择其而不是自造出其他什么字来替代。
(1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1)、(解释)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
(12)、物壮则老(万物强行壮大必然加速衰老), 谓之不道(可以说这不是大道自然规律), 不道早已(不合规律的事不能长久)。
(13)、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14)、勇于敢则杀(勇于违反天道的人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勇于不敢则活(勇于顺从自然的人则会活的潇洒自如)。 此两者(这两种不同的勇敢), 或利或害(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天之所恶(天也有它所厌恶的), 孰知其故(谁也不知这是什么缘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就是圣人也很难说明到底是什么原因)。 天之道(天道的规律): 不争而善胜(不与万物相争而善胜万物), 不言而善应(不与万物言语而善应万物), 不召而自来(不召万物而来而万物自来), 单然而善谋(它宽缓自然但却善于筹划)。 天网恢恢(天道就象一张巨大的网), 疏而不失(虽然疏松但却不失一切)。
(15)、(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16)、(解释)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7)、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1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9)、第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0)、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