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精髓60句解读大全116句精选

2023年10月0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王阳明的精髓60句

1、王阳明最经典的六句话

(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这个词被用的有点滥,通常大家容易理解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要学以致用巴拉巴拉。

(3)、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5)、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6)、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7)、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8)、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9)、(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0)、所谓心即理,即王阳明反复强调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呕心沥血的格了七天竹子,试图弄明白竹子里包含什么道理,直到身体虚脱,真的吐血也没将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他格竹子是想弄明白为什么人要把竹子和君子联系在一起,“正直”、“有节”的品质,是竹子告诉我们的吗?还是这是人本身的想法,看到竹子之后发挥想象的结果呢?王阳明认为,所有这些品格不都是人内心本来就有的吗?难道是通过格竹子格出来的吗?

(11)、“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12)、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3)、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15)、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16)、《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17)、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18)、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19)、我不开心,我不快乐,是因为我的认知,我的思想从来没有与我的行动统一。我一直在做违背我内心的事情,怎么能快乐呢?

(20)、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2、王阳明精髓60句解读大全

(1)、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2)、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3)、王阳明这句话真正想说的是,人是应该有意识、有灵魂的,而不是一堆死肉。你需要唤醒良知,用自己的眼看更多的花花草草,看更多这世界的花花绿绿,让自己的心能感知更多。你没看过、不理解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6)、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7)、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8)、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9)、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10)、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1)、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12)、知行合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

(13)、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4)、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15)、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16)、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7)、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8)、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9)、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20)、有点像绕口令。我曾经也百思不得骑姐。这话要是放在日常伦理里面说得通。王阳明也举过例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孝顺父母的行,那就说明他没有掌握孝顺父母的知。

3、王阳明的精髓60句话概括

(1)、(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4)、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5)、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6)、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9)、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10)、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11)、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2)、而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有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吸收创造,认为人皆有良知。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想去救,当你看到飞禽走兽悲鸣,会有不忍之心,当你看到好端端一个茶杯,被无辜打碎,会有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看到美食,自然会咽口水。有人可能会说:“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诉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倾家荡产。”但我要说:“这并不是你的第一感觉,故而不是你的良知,当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很痛苦的时候,你的良知会告诉你赶紧去扶,但生活经验会告诉你扶她有风险,即使你没有扶,也不能说你没有良知。”

(13)、所以这个“心外无物”,显然不是讨论那些深山里的花花草草、隔壁村的村花是不是存在,而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你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14)、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15)、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16)、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17)、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8)、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19)、比如,你不要想着,背个古诗就是应付考试,是纯粹的知而已,不用去想实质意义。比如,你不要想着,学考驾照就是形式,是纯粹的知而已,以后开车的时候再说。

(20)、“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4、王阳明精髓四句

(1)、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2)、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3)、当然,时时刻刻都依良知做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5)、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6)、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7)、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8)、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9)、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10)、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11)、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12)、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13)、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14)、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15)、“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16)、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17)、为了实践心中良知,王阳明一生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他说:“我的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

(18)、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19)、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20)、上文说过《传习录》是记录阳明先生和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来往书信的汇总,而古本《大学》就是他们讲课的教材,阳明先生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大学问》,是当时只有真正入门并被认可的弟子才能看到的文章。所以看传习录一定要有本《大学》对照着看。

5、王阳明精髓40句

(1)、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2)、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3)、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4)、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5)、《王阳明详传》是日本人高濑武次郎著,赵海涛译。内容详实、叙事生动丰富,是本可以详细了解阳明先生生平事迹的著作。

(6)、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7)、王阳明曾做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的手下抓住了一个盗贼,他让盗贼脱衣服。先脱外衣,后脱内衣,最后只剩一条内裤,王阳明还让盗贼脱,盗贼就不干了。王阳明说:你虽然做了贼,但内心还是知道羞耻的,这就是你的良知。

(8)、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9)、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10)、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11)、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12)、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13)、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4)、看起来还是有点文字游戏,强调这个知行合一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是,让你在学习的时候,要时刻求其“放心”——把心放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行”的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意义。

(15)、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16)、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17)、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18)、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19)、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0)、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1)、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3)、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4)、人的外在行为本就是受到意识影响的,一个人的行动和认知不应该出现巨大而偏差。

(5)、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7)、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8)、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9)、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10)、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1)、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颗纯粹真诚的心,拿玉石来做比喻,就是纯,无瑕疵。心无瑕疵,即心中无贼。能看透世事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无疑惑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地坦然者,心中自然无贼。

(12)、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3)、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4)、什么是心学?心学讲了什么?这是一个复杂到爆炸的问题!无数人看了无数本书,最后除了无数个问号,啥也没懂。

(15)、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16)、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