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译文原文131句精选

2023年10月0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老子道德经及译文

1、老子道德经译文全书

(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

(3)、它就不会有什么犟执性的趋求。没有犟执性的趋求而静定,天下就自然地平息动荡摇摆而没有偏倒倾

(4)、大国应当自己自愿处在小国的下面,使自己成为天下士民的交会之地,成为天下人的阴柔宁静的立身之处。阴性永远要用宁静来战胜阳性,也就是要把宁静表现为谦虚卑下。

(5)、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6)、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

(7)、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我今日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非常众多。

(8)、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9)、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10)、为行举失道而自速其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自执过高而导致奉养所需过重。据

(1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12)、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

(13)、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14)、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6)、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

(1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8)、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20)、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老子道德经译文原文

(1)、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2)、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两方面都能让人民享受“德”泽而安然无事。

(3)、圣人常无心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③为天下浑其心④,百姓皆注其耳目⑤,圣人皆孩之⑥。 

(4)、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5)、(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6)、(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注:不受世间小聪明所障碍,人们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货利为贵,心贼难起。不欺伪,行直心,民行孝知本。这三条不足以说明,应依本命本心,或晓得根本归处,归元守无欲无求。(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8)、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1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 

(12)、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13)、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5)、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16)、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轻易的许诺,必不大可信;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所以,圣人犹有艰难之心,但终无难成之事。

(1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9)、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20)、⑥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3、老子道德经译文在线听

(1)、什么权威知见治国,才是国家的福祥。懂得在两者之间作此选择,也就贯彻了道的原则。懂得贯彻道

(2)、(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愉。

(5)、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7)、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8)、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9)、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10)、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1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2)、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就不失败;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丧失。

(13)、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

(14)、(解释) 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渊深啊,好像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好像是天帝的宗祖。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6)、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

(17)、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18)、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19)、(解释)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4、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2)、得淡然无味,觉得不值一顾,不值一听。但是,理解它而运用它,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

(3)、人民所以难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于管治。

(4)、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5)、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清澈); 地得一以宁(地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宁静); 神得一以灵(元神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有灵性); 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统治者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号令天下)。 其致之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没有安宁必将动乱); 神无以灵将恐歇(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 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 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所以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非乎(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 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6)、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人为之道则不然,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9)、(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10)、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

(11)、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

(12)、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4)、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15)、(1)古时借债,刻在一块板上,劈开,债主存左边,债人存右边;此为「司契」。「司彻」则是贵族按成征收税租。

(1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7)、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18)、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9)、为奇:奇,奇诡、诡异。为奇指为邪作恶的人。 

(20)、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5、老子道德经译文及讲解

(1)、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2)、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3)、“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4)、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5)、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凡过去的有或知都属阴一去不反了。定格在过去长死之化道也。

(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8)、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9)、所以才不象具体旅途的具体准则;如果针对具体旅途作具体论述,它早就琐碎不堪了。我有三条基

(1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1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2)、抛弃对智者的尊崇,百姓反而会得到实在的利益;摒却对仁义的提倡,百姓反而能做到孝敬仁慈;清除产生贫富差别的根源,盗贼反而会自然消失。以上三条只作为理论谈谈是不够的,要让百姓确实有所归属:心地单纯,品行淳厚;减少私心,降低杂欲;不去学习投机取巧的东西,而又无所忧虑。

(13)、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14)、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15)、        主观妄为会招致失败,强行作为会遭受损失。

(16)、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17)、那么这样的一种完善的制度从上到下、从古到今就会连续而不会被割断。

(18)、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1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0)、使人顺利进取的道似乎让人消极后退,使人处事平易的道似乎让人曲折坎坷;大道之德使人觉得空无

(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2)、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假如我多少掌握一些常识的话我就沿着正路行走,而生怕误入歧途。大路非常平坦而宽阔,而有些人偏偏喜欢走歪路。朝政极为衰败,农田极为荒芜,老百姓的仓库也极为空虚。而统治者却身穿华丽服装,腰佩锋利长剑,酒足饭饱,搜刮占有大量的财物,这样的人可以说就是强盗头子。这是违背道义的呀!

(5)、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贵。所以圣人外表是粗麻衣,内里有真宝贝。

(6)、大道的完美好像有欠缺,但运营施展的作用不会衰败;大道的充实好像很空虚,但运营施展的作

(7)、(解释)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8)、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9)、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0)、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

(11)、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12)、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13)、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此而取舍。

(14)、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5)、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16)、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17)、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慎终如慎始,就不会有败事。因此,圣人要别人之所不要,不

(18)、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19)、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0)、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万物都有本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得知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万物,又持守这万物的根源,终身都没有危险。

(3)、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4)、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5)、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7)、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8)、(解释)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11)、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