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00字左右103句精选

2023年10月26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缺点

(1)、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2)、[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4)、知者加速:根据本课出现的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构建思维导图(每项不少于两个)

(5)、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就要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是在学,所以我在做作业和学习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6)、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7)、生:“择其善者”中的“择”对我很受用。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接纳,我们只接纳好的,不能接纳坏的。

(8)、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

(9)、师:怎么了?你一着急就忘了?那你就读读第一则。一着急就忘了,说明你需要哪个字?(生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0)、(学生依次指出容易读错的字,并加以解释,如“不逾矩”中的“矩”、“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为”、“一箪食”中的“箪”,以及“吾十有五”中的“有”等)

(11)、(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正确划分节奏,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读出古文韵味。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简要总结,也是从学习开始说起的。

(13)、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在《〈论语〉十二章》,找出你最喜欢的章节,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14)、师:你看,我们从《论语》中学到了这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论语》又是一本怎样的著作?(PPT:孔子和《论语》,齐读,结束课堂)

(15)、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像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16)、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17)、             马 丹刘淑琴刘晓梅候 蓁

(18)、教师讲解:孔子有曰:“见贤思齐焉”。从古至今,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就很讲究“贤”,一个人不仅要有道德、有才能,而且得是高尚的。从古代帝王到当今领导,无一不是“求贤若渴、选贤举能”。孔子又是如何赞美颜回的“贤”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章。

(1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20)、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学习要按时温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也要向孔子那样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把学习当成自己的好伙伴。

2、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00字左右

(1)、至于利,与义相对的意思多解释为利益或使有利。孔子说的“小人喻于利”,想必是利益的意思。不过,懂得利益的可不仅是小人,利益在现在人的口中似乎带点贬义,其实利益完全是中性的。如果说义的平衡是情与理的和谐,那么我想利的平衡,就是己利与他利的和谐。“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如果用孔子的话说,懂义的人得利,是有方法的。这“道”,想来就是利的平衡了,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谋利或更美好的双赢,这就可算是君子之道了。

(2)、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3)、“质”在这里是指忠信孝悌等内在品质,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一个重质的人表现出“木、讷、刚、毅”的特点,有他品行敦厚、坚持原则的优点。 

(4)、这十二章中,有讲学习方法;讲学习态度;讲个人修养的。 分别是哪些语句? 分别强调什么?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6)、理性设计,巧妙呈现。语文教学有固定的框架,应该是理性的设计,巧妙的呈现。在进行《论语》十二章分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划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的语句,并说出语句所强调的内容。其实章节里面没有完全严格的内容方式的划分。在课堂中,我应该要提醒学生:有些句子没有明显界线的划分,有些句子既属于学习方法,也属于学习态度。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学生在分类时,受到思维的限制。所以应该做到理性设计,巧妙、灵活呈现。

(7)、(3)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8)、(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9)、逾(  )      殆(  ) 一箪(  )食    笃(  )

(10)、(交流点拨)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1)、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2)、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在于他们用有一个坦荡的胸怀,因此,才能拥有一个宽广坦荡的人生。

(13)、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三军可夺帅也(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1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朴实胜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16)、七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这样阐述此课的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相比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从中,我们可以理解编者对《〈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思路,那就是鼓励自主阅读。学生要在教师适时、适量、适度的点拨与指导下,自主活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对孔子和《论语》的基本内容有初步了解,体会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初读感知是阅读的起点,是深入理解并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多次自读《〈论语〉十二章》,让学生自己找出容易读错、写错、解错的字词,把研读文本初级阶段的任务放手交给学生自行解决,做到会读、会写、会译,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初读权利,实现充分的初读感知。三次“自读”有序推进。第一次自读,学生找出了“说”“愠”“省”“有”“传”“矩”“夫”等易读错的字,发现这些字多是多音字或通假字,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在读准音的基础上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第二次自读,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找出“愠”“逾矩”“罔”“殆”“箪食瓢饮”“曲肱”“焉”等易写错的字词,做好书写,并诵读全句,理解意义。第三次自读解决字词释义。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存在疑难很正常,通过自读自纠可加深印象,教师要适时点拨。重点掌握文本给出注释的字词即可,比如“说”“愠”“省”“日”等,而“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课堂上不必讲得抽象而难懂。文言文的学习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应该是个整体提高的过程,学习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读”。三次自读中,朗读、默读交替使用,以读带悟,以读带记,方法简单,效果显著。

(17)、(2)联系实际说出对自己有帮助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做人修身上的启迪。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18)、第一个层次是要好学,也就是说要有主动学习、追求学问的意识。

(19)、(2)根据朗读评价要求读课文: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0)、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的“好”。因为我们要以学习为乐,要爱学习。好学是我们成就大业的基础。

3、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00字

(1)、(3)填空:孔子,名_____,字_____,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3)、意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表明老实而心术不正的人交友,同善于谀奉承德人交友,同善于花言巧语而胸无实学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4)、(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5)、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

(6)、(3)根据讲解整理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7)、《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

(8)、生:“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字,我觉得很容易写错。

(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 依据注释,梳理重点字词,补“浮云”:转瞬即逝、不切实际,虚无缥缈,不值一提,聚散无常,至轻至淡,过眼云烟。

(11)、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2)、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14)、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5)、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16)、(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17)、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8)、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19)、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

(1)、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激发热爱经典文化的热情。

(3)、①根据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4)、“文质彬彬”是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文静而有修养。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个成语也来自《论语》来自孔子的创造,而且是被孔子作为做人的一种境界提出来的。 

(5)、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如果说“一日三省”是向内心、向自我求助的话,“见贤思齐”就是向外求助,为自己找一个学习和提高的参照物。 

(6)、例:贤哉,回也(“也”表判断语气。句意:颜回品德好啊!)

(7)、孔子这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操守观点,在今天还适用吗?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近,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师:同学们,今天你读了这十二章,会把哪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次要求你背出这句话。

(11)、师:你到黑板前把“焉”字写上去。(生板书“焉”字)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生回答)

(12)、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13)、人们争论义与利,往往是因为难以把握义与利的分寸。

(14)、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15)、“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朴实胜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19)、①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20)、第三章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5-40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60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70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5、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50字

(1)、(2)完成题目后主动构建本课文言知识思维导图。

(2)、(1)必做: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并背诵课文。

(3)、               刘红利孙玉蓉陈丽晖

(4)、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5)、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6)、  理解此乐放进此章,读出来。(两名同学读,生评、再读)

(7)、生:“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也容易错,是“竭尽心力”的意思,但我第一次以为是“忠实”的意思。

(8)、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0)、第六章: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强调“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11)、(8)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12)、② 而时习之(连词,表示顺承,译为“就”)

(13)、• 情景二:检测结束后,小郑考得不错,开始沾沾自喜了,觉得别人没有他厉害,在学习上也不复习、不思考,把学生当成枯燥的任务完成。此时作为好朋友的你,你会用《论语》中的那一句告诫他呢?并说明理由。)

(14)、师:我们说了很多,大家发现了什么?有些字是跟什么有关的?比如“学、思、师、问”,跟什么方面有关?学习。比如“志”跟什么有关?修身。《〈论语〉十二章》讲的是什么道理?就是学习和修身。一起快乐地把课文读下来。(生齐读全文)

(15)、人的一生不可无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重选择。真正的朋友是在你有困难时可帮助你克服困难,在危急时会帮你渡过难关。

(16)、其实,无论哪朝哪代,痛恨失信、呼唤诚信的声音从来就没有断绝过,正因为如此,那些诚信的故事才会千古流传。那些以诚信为做人之本的人才世代受到景仰。

(17)、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18)、师:哦,你提醒大家“殆”是“疑惑”的意思。那么前面这个“罔”呢?

(19)、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词)

(20)、第三个层次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耻下问”这是一种宁要学问不要面子的学习态度。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问”字,它表明你是在一种仰视的心态看待学问,看待你所要学的知识,它需要你越过世俗的眼光,以渴望之心求索学问。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应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之)师矣”)

(2)、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和反省,才能找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进。

(3)、自古以来的圣贤都认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则不但可以赢得尊敬和友谊,还能尽量不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