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高中背诵145句精选

2023年10月2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论语十二章高中必背

1、论语十二章高中必背篇目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种行为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何: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7)、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8)、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9)、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10)、“述而”篇记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以及在做事和做学问方面的态度。“饭疏食”一章反映孔子的富贵观。

(11)、孔子在河边说:“那消逝的时间,就像眼前这河水,日夜不停(地流)。”

(12)、孔子说:“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1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14)、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5)、2018高中新课标所选的孔子十二章,除了曾子的一句言论外,其余十一章都是孔子的言论。一些章句阐述了孔子对“仁”的思想境界的追求,和对施行“仁政”的渴望;还有些章句则涉及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这十二章,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学习、品味、实践。

(16)、孔子说:“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1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0)、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要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2、论语十二章高中背诵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2)、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8)、孔子说:“颜回真贤德啊!用竹子做的器皿吃饭,用瓢饮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样的贫苦而忧愁,颜回却还是那么快乐。真贤德啊,颜回!”

(9)、(2018江苏)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先进》)

(10)、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坏事;小人恰恰与此相反。 

(11)、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2)、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13)、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14)、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17)、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8)、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章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0)、①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是尊称孔子。

3、论语十二章高中必背72篇理解性默写

(1)、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2)、•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世间一切人事物都像这河流一样啊,日夜永不停息。”

(6)、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7)、孔子先祖为宋国贵族,后迁至鲁国,共父为叔采纥。三岁丧父,由母亲颜氏抚养成人。幼年即明敏好学,十九岁时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委吏和乘由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权。孔子孜孜不倦,学无常师,先后师事郯子,问礼老聃,学琴师襄,访乐苌弘。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进也。”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  

(12)、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13)、(助记)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1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15)、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16)、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0)、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4、论语十二章高中必背篇目翻译

(1)、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2)、⑤吾日三省(xǐng)吾身:我每天多次来反省我自己。日,每天。多次。古人常用“三”“九”等数字,表示次数多。省,反省,自我检查。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7)、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则)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中学必背古诗文——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1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处事)

(14)、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5)、(助记)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

(16)、亲爱的微友们,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75篇,解释及赏析发布完之后,接下来是小学必背古诗文!希望微友们持续关注并转发!

(1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8)、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9)、分析文义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20)、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5、论语十二章高中必背科目

(1)、⑨逝者如斯夫:逝者:消逝的事物。夫,语气词,无意义,表示感叹。

(2)、译文: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3)、  子曰:“知(zhi)者不惑(huò),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4)、“子罕”篇记载的多是孔子论学的言论。“子在川上”一章是孔子触景生情的感叹之语。

(5)、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9)、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茫然无得。只思考不读书,思路就会闭塞不通。

(10)、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1)、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2)、“雍也”篇记述孔子对门中弟子的某些评价、关怀和勉励,此外还涉及到君子的品格、忠恕之道、中庸思想以及如何培养仁德等。

(1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老师所传所授的是否去做了呢?”

(14)、《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5)、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16)、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17)、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三十岁时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建立;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明白了命运是怎么一回事;六十岁时听到任何话都能平心静气;七十岁以后,更能够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规矩。

(18)、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9)、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手臂当枕头睡,快乐也在其中。不按照道义去做而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不是我所关心的。”

(2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孔子经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生涯,六十八岁返回鲁国。孔子感叹大道不行,于是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使摇摇欲坠的中华文明统绪得以保全,因此后世帝王多有追封如“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宣王先师”等。孔子不仅是中国的圣人,也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进也。”(《论语·子罕》)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9)、 子曰:“譬(pi)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kui),进,吾往也。”《子罕》

(10)、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1)、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2)、《论语》一共十二篇,各篇命名并没有特别的用意,只是选取每篇开始的两字或三字作为一篇的题目。

(13)、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16)、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17)、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反躬自问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1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0)、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

(2)、(助记)孔子在这里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兴、观、群、怨”。

(3)、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五则见于《为政》篇,第七则见于《雍也》篇,第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4)、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5)、(2018全国Ⅰ)《论语·为政》中“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6)、自己想要生活得好,也必须使别人生活得好;自己想通达,也必须使别人通达。 

(7)、“为政”篇共二十四章,讲述了为政、教化、学习、修养、老道等方面的内容。“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一章,是孔子生命历程的自我总结,他以年龄为界把人的一生分作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目标和道德要求需要完成实现。

(8)、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9)、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10)、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1)、孔子说:“三军主帅的位置可能会被夺取,但是一介匹夫坚定的心志,却是无法被人夺取的。”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5)、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特别警示:“己”和“已”要分辨清楚)

(16)、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8)、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作为借鉴而改正自己。 

(1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0)、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

(1)、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学习,了解他们的缺点,来省察自己并加以改正”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4)、孔子说:“有意识地去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作乐事的人。”

(5)、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