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图片及解释148句精选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图片
1、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
(1)、按照王阳明的说法,真知就是行,真知必能行,知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相。
(2)、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感悟:抛下杂念,享受当下,安静地吃饭也是一件很美的事。
(6)、他一疑,事就成了故事背景: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7)、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8)、每一次努力的背后,都会有加倍的奖励。不要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9)、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10)、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11)、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2)、故事背景: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13)、乍一听还是有点懵逼。你一看花花草草,花的颜色就明亮起来,你问过花的感受吗?这好像还是有点狡辩。野花也是有尊严的,就算它是寂寞开无主,也不能否认人家的存在吧?
(14)、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15)、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16)、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17)、但在王阳明的概念里,不是这样。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18)、真知就是行。没有行的知,不是真知。比如开车,不管你了解多少驾驶知识,如果不能上路把车平稳地开起来,那都不叫知道怎么开车。
(19)、良知:如果行为不产生影响,就无所谓事情的善恶。人有时候饿了未必会急着找吃的,但是一个人急着找吃的的时候,一定动了念。能找到吃的饱肚子是极好的,要是找不到吃的饿肚子估计心情也会比较消沉,善恶的产生区分因为目的。在与人交涉的时候,事情做过了和没做到位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尽人意。知道如何把事做好做成功同时也知道哪些事做了会招致失败,这就算是良知。
(20)、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2、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图片及解释
(1)、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2)、心外无物,这儿的物并非我们一般实际意义里的客观现实,反而是心有行为主体——人参加在其中的事,如事亲、治民、恋人这些,这种事儿离不了人参加,也就离不了人的心,所以说心外无物。王阳明举了一个知名的案例,他说道山间花卉而开摇架,但如果离开人良心,他们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这种客观现实的实际意义是人所给予的,离开人的内心、人良心,事情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
(3)、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4)、通俗来说,王阳明这是在点出,如果你看向花时,看到了满树灿烂的山花,这“山花”便是你的“心”赋予的意义,如果你的“心”没有给客观世界的别人的眼里的“花”赋予“花”的意义,那么别人眼里的“花开花落”在你看来,毫无意义。
(5)、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6)、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9)、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10)、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1)、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12)、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13)、在我看来王阳明心学就是特别实用主义或者说行动主义的。王老师翻来覆去强调的就是,你要先立志,有成圣人的大志向,然后遵从你的内心,去做内心真正觉得对的,改掉内心知道不对的。
(14)、参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这些想法都不行。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知行合都要“事上练”,都是修行。
(15)、20岁喝酒,喝的是情绪;30岁喝酒,喝的是事业;40岁喝酒,喝的是责任;50岁喝酒,喝的是生活;60岁喝酒,喝的是人生;每次喝下的都是经历与故事。
(16)、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7)、大膨胀时代,富人财产大缩水,穷人受冲击最大,中产最焦虑!
(18)、人生要有正气,有正确的方向,有了方向,还要笃定成功,做人生的规划,而后要明志,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
(19)、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20)、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了解到了做人的真相,那就是做事一切都从良知开始。
3、王阳明心学精典
(1)、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2)、故事背景: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3)、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4)、笔者认为,王阳明对《尚书·大禹谟》所记载的帝舜传给大禹的“十六个字诀”从心学方面的创新性解释,最能体现他的理论贡献。王阳明明确地解释说:
(5)、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6)、知识和感情取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头脑清醒,等于获得了那个“正义”。可能这样解释,大家都会误入高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我会用科学来解释。不管我们看不看,花鸟是有的,但是当我们去“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用我们自己的主观色彩标注出来的。为什么?用物理解释一下,如果你看到的花是红色的,那花本身是红色的吗?只是花反射红光。我们的感觉器官要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必然会给一切赋予不同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和感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内在条件,那么怎么可能不是发自内心的呢?
(7)、要发愿做一个好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8)、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9)、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0)、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禅宗的经典嘴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K“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王阳明的心学也一直被质疑外儒内禅,这里暂且不讨论。
(11)、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2)、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1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4)、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15)、语出《王阳明全集卷》。纵观历史,那些圣人贤者通通只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只有心中良知才是我真正的老师。意指在不同的领域,都有许多能人。
(16)、所以,“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体系,而是知行合一。是让一个立志向上、追求进步的人,去坚持做对的事,改掉做错的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
(17)、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18)、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19)、四句话就是他所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4、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图片高清
(1)、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2)、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3)、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从此书中,可以看出阳明心学在日本影响之深,可见一斑。从东乡平八郎到今天的稻盛和夫,日本有清晰的文脉直指阳明心学,可以说日本人得到了知行合一的精髓,融合了武士道精神,但却抛弃了良知。
(5)、白酒的有趣冷知识,让你在酒场上吹最科学的牛!
(6)、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7)、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8)、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9)、《王阳明详传》是日本人高濑武次郎著,赵海涛译。内容详实、叙事生动丰富,是本可以详细了解阳明先生生平事迹的著作。
(10)、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11)、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12)、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13)、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14)、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5)、“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16)、曾国藩把知行合一作为人生的第一准则,终成为中国史上的半个“不朽圣人”
(17)、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8)、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19)、关键词义: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20)、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5、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知乎
(1)、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2)、意识即是行。就算是学习知识,了解一件事物时,虽然还没开始实际动作,但是已经有意识活动在其中了,这种活动也是行。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5)、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6)、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7)、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8)、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9)、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10)、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11)、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12)、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3)、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14)、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15)、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16)、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17)、王阳明平定赣南土匪、宁王朱宸濠叛乱、广西土匪的时候都是用了这句心法,才得以大获全胜。如果自己的心不动,也就不会意动。对手看你的内心是空的,那也就无处着力,无从反击了。而对手只要心一动,你就可以根据他的行动,做出相应的反制措施。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为极为优秀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却从未尝败果。
(18)、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19)、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20)、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1)、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3)、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4)、在人生的海洋中驾起生命之舟,一帆风顺,逆境奋起更令人敬畏。
(5)、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随缘,惜缘,不攀缘。
(6)、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7)、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8)、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9)、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10)、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1)、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12)、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13)、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14)、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15)、大数据分析,在中国,找个身高1米7年入20万的老公,到底有多难?
(16)、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17)、可见,王阳明的心学的第一个“好”,就在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扬弃了“二程”、朱熹等人的思想,提出了新的心学学说,重新解释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说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学说。
(18)、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19)、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20)、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
(6)、知行合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无善无恶,是未发之中,也是心之体,是天下之大本。天下最根本的东西,那是“道法自然”,无善无恶的未发之中说是心之体,换句话叫“平常心”。人因知而生“喜怒哀乐怖惧悔”,有这些情绪说明“知而未达”,人可以因一叶障目而不识泰山,又何尝不会因为自己固执的偏见而不知善恶呢!念头产生了且都符合规矩这才是和,和就是夫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但是和是“天下之达道”,通达之道是要走通了、到达了才算的,不曾真正到达,未必真知。>登高自卑之语犹在,要爬上山顶还得从立足之地开始。格物致知只为诚意正心,也就是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是让人“人在事中磨,静亦定、动亦定,才能立稳脚跟”,这里求的事与“动静”无关,在于定。心志坚定,内外如这是>八目里的“诚意”、“正心”。通过格物、致知的知行合一求取“诚于心、精于行”的“一以贯之而止于至善”。以知行合一来不断自新“亲民”,以达到“明明德”,所求者>,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7)、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8)、人生:1酒,2色,3财,4气,5名,6食,7玩,8睡,9悟
(9)、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10)、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11)、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12)、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13)、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1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5)、知行合一的理论,我们只是说说而已,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知行恶呢?
(16)、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17)、《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18)、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19)、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20)、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1)、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2)、“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3)、(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康百万庄园的“留余”文化
(4)、说起王阳明心学,许多人听过却没学过,学过却不一定明了。当今社会的快餐式学习节奏,什么都讲一个简单直白。要说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就在于六个字和四句话。
(5)、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6)、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7)、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8)、语出《传习录》。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意指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